
香港交通繁忙,駕駛者應時刻緊記忍讓。
再有人涉嫌詐騙社署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被捕。警方接獲轉介,發現8宗申領交通意外傷亡援助的個案有可疑,當中有司機聲稱閃避狗隻或路面濕滑等發生交通意外,訛稱受傷,提交多張介乎94至180日的偽造病假紙及向社會福利署申請援助。據了解,涉款約73萬元,單一索償金額達15萬元。警方日前拘捕7男1女。
被捕的8名本地人、年齡介乎22至60歲,報稱職業包括倉務員、運輸工人及無業人士,所有被捕人士暫准保釋。警方於4月接獲社署轉介的8宗「交通意外傷亡援助」申請個案,並跟進調查,在周一至三展開行動。據報,8宗案件共騙取逾73萬元,最高索償金額15萬元,部分有關連,正調查是否涉及集團式經營。
西九龍重案組總督察林柏喬表示,初步調查顯示,大部分個案屬自編自導自演。涉事司機聲稱於清晨時分因閃避狗隻或路面濕滑,在偏僻路段發生交通意外。其後,司機或乘客訛稱受傷及提交多張偽造病假紙,獲批病假介乎94至180日,並向社署申請援助。

林柏喬
多次行動拘捕353人
他指,社署於2024年3月起透過內部審查,發現有不法分子利用偽造病假證明文件,申請交通意外傷亡援助。案件其後轉交警方深入調查,警方自2024年10月至今年6月展開多次行動,拘捕353人,部分人士已被起訴。
警方指,政府設立「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旨在向交通意外受害人或死者的受養人提供經濟支援,惟被不法分子利用作詐騙途徑。警方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相關行為或構成欺詐罪,最高刑罰可判監14年。警方強調,經過過往積極執法,社署轉介的同類案件已顯著回落,將繼續與社署合作,主動調查可疑申請個案。
社署表示,知悉警方近日就社署轉介的欺詐交通意外傷亡援助個案作出進一步拘捕行動。社署會繼續全力配合警方調查,打擊相關罪行,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社署6月推新安排兩年內只可申領一次
在協助交通意外受害人克服短期的經濟困難,及防止濫用及詐騙上取得平衡,社署於6月起推出交通意外傷亡援助計劃新安排,把「受傷補助」和「臨時生活補助」合併為「體恤補助」。合資格的體恤補助申請人每日可獲發330元,最多以60天病假為限。除須符合其他相關申請資格外,體恤補助的申請人須獲註冊西醫或中醫證明其傷勢須留院治療不少於7天,或獲發不少於7天的病假證明。申請人兩年內只可申領體恤補助一次。計劃下其他3個補助項目即殮葬補助、死亡補助和傷殘補助的安排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