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3-12-29 07:30:00
日報

織善社區|基金播下希望種子 成就革命性醫療創舉 化不可能為可能

分享:
織善社區|基金播下希望種子 成就革命性醫療創舉 化不可能為可能

織善社區|基金播下希望種子 成就革命性醫療創舉 化不可能為可能

醫療科研近年來急速發展,將看似無望的事情化成希望,惠及更多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為香港以至世界帶來改變。周大福慈善基金懷著具前瞻性的發展願景,支持關鍵且迫切但未獲充分肯定的研究項目,鼓勵醫療科研人員突破局限,積極開拓治療新路向。

嶄新復康技術 助脊癱病人重新起步

世事無常,誰會想到輕而易舉的站立及行走,竟在一瞬間變得奢侈。脊髓損傷影響患者活動能力、說話能力甚至呼吸機能,有機會需要終生臥床,對其照顧者及患者形同世界未日。周大福慈善基金於2017年起捐助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展開「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復康中心先導計劃」,在港首次引入「機械腳」和橫膈膜肌肉起搏器,助病人重燃行走希望及擺脫呼吸機的枷鎖。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在2017年前往美國深造,並將開創先河的技術帶回港。高醫生指傳統的復康方向較為保守,往往要待病情穩定才進行復康訓練,更因為經常臥床影響血液循環,容易在血管內形成血塊。而且,傳統的復康方法依賴人手的輔助或支架,訓練較為吃力。嶄新技術則提供全新的方向,醫生在完成手術後確保患者的維生指數平穩,便可以立即進行「機械腳」訓練。及早復康不只讓患者把握黃金期,訓練行走以減少肌肉委縮,更可以為術後護理及復康方案的設計及調教等提供參考數據,全方位修復患者的身體機能,加快其復康進度,助患者重新站起來。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於2017年在美國深造,率先引入「機械腳」及橫膈膜肌肉起搏器。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高日藍醫生於2017年在美國深造,率先引入「機械腳」及橫膈膜肌肉起搏器。

至於針對脊髓上方、近腦幹位置受損而無法自行呼吸的病人,高醫生為患者植入橫膈膜肌肉起搏器,令他們脫離呼吸機的束缚,離開病床並自行進食和說話。

Connie2019年在韓國濟洲自駕遊時,不幸遇上車禍,導致頸椎第一、第二節受損,因此失去活動能力。當時她全身只有腳趾公能夠活動,需要插喉並依賴呼吸機,說話、進食、大小便等均有困難。據Connie憶述,呼吸機是經由喉管直接將空氣輸入肺內,令她不時出現肺炎問題,而且呼吸機體積較大,變相難以活動。高醫生及其團隊隨即為Connie植入橫膈膜起搏器,透過微創手術方法令橫膈膜重新活動,無須再接駁呼吸機。

車禍雖奪走Connie活動能力,但並無奪走她的生存意志,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Connie一直深信自己情況定能好轉。最終她在復康團隊及「機械腳」的輔助下,相隔兩年後重拾走路的感覺。Connie憶述「當時既緊張又興奮,視覺上第一次有所不同,好像嬰兒重新學習走路,每行一步都需要用力平衡,所以整個復康團隊和我都會汗流浹背。」先導計劃令Connie不但可以離開病床,更可以走出家中,甚至嘗試重投職場。

在Connie努力不懈及「機械腳」的輔助下,令她成功重新站起來。

在Connie努力不懈及「機械腳」的輔助下,令她成功重新站起來。

在高醫生眼中,脊髓損傷病人是「孤兒病人」,雖然個案不多,但治療成本極高,令他們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幸得周大福慈善基金支持,讓高醫生及復康團隊可以為脊髓損傷病人帶來曙光,及後更令政府開始重視項目並投入資源,令項目恆常化,讓更多病人受惠。

破解阿茲海默症密碼 開拓診斷新方向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時間而惡化、不可逆轉的疾病,一直被視為不治之症。患者常在出現記憶力衰退等明顯病徵時才前往求醫,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香港科技大學於2017年獲周大福慈善基金的資助,在亞太地區展開首個針對中國人群的阿茲海默症綜合縱向研究。這項全面、具追蹤性的大型長期研究有助加深對阿茲海默症疾病進展的了解,促進早期診斷工具以及嶄新藥物的開發,以便患者及了解病情和進行健康管理,為社會帶來裨益。

目前,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評估,最常使用腦部像及由腰椎部抽取腦脊液來偵測由該病引起的大腦病變。但有關方法成本高昂且具有入侵性,因此並未獲廣泛應用。而以往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大型研究均以歐洲人群為基礎。阿茲海默症不但受遺傳影響,還受生活習慣的影響,建立本地研究數據庫至關重要,將為未來數十年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周大福慈善基金的資金支持下,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包括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教授和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博士,與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部陳龍達顧問醫生等專職醫療人員緊密合作,展開了這項全面大型研究。目前,研究仍在進行中,相關研究發現為科研領域帶來了重大進展,促進了基於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的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的研發。團隊開發了首個可同時量度不同生物指標的血液測試,為該病的早期檢測和病情監測提供了簡單可靠的方法。這項檢測不僅可在臨床病徵出現前510年準確篩選出阿茲海默症患者,還可監測病情的進展,用於評估藥物療效,加快藥物研發。這一科研突破為阿茲海默症的診斷和治療開拓了新的方向,將為病患和社會帶來更多裨益。有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權威科學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並獲得了國際的高度認可。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陳龍達醫生(右)及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教授(左),共同為阿爾茲海默症的診斷提供了嶄新的方向。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陳龍達醫生(右)及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教授(左),共同為阿爾茲海默症的診斷提供了嶄新的方向。

當初申請研究資金時,葉教授及其團隊才剛剛開始建立相關研究分析管道。周大福慈善基金深明這個項目的影響力及重要性,決定投放資金以支持研究促進了醫護界及科研界的跨界別合作。當初的信任及大膽嘗試,最終為這種影響全球超過5,000萬患者的疾病帶來了突破性的研發成果。

兩位專家表示,「未知」是此病最可怕的地方。因此,科研的突破不但有助於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減輕未知的恐懼,還可協助醫生處方藥物,更有助研發針對早期患者的藥物。此外,讓患者及其家人及早了解病情的細節,有助他們與疾病和諧共存。

踏入新一年,象徵新希望的到來。周大福慈善基金將繼續支持各項醫療健康項目,提供平台促進醫學界、科學界,甚至社區之間的跨界合作,為香港以至世界的醫療發展帶來全新的可能。

相關計劃查詢︰

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復康中心先導計劃

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項目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