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9-03 04:31:48
日報

青山醫院小組助調生理時鐘 改睡眠習慣緩失眠

分享:
青山醫院臨床心理學家張嬋玲 患有焦慮症的女士阿玉

張嬋玲(中)表示,參加者常會因擔心失眠而引起焦慮,小組要求他們填寫和呈交阿玉(右)手持的睡眠日記。(周令知攝)

都市人或每晚面對失眠問題,部分抑鬱或焦慮症病人就失眠求診、服藥或接受心理治療後,情況仍未改善。青山醫院2022年成立重建睡眠好習慣的小組,講解睡眠的正確知識和為參加者度身訂做睡眠習慣改變生理時鐘,成功降低他們的失眠嚴重程度,其睡眠效率亦提升逾10個百分點至八成六。有臨床心理學家指,並不是每個人都要睡滿8小時,而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亦很重要。

每個人都要睡覺,但有睡意卻睡不著等情況十分常見。2018年人口健康調查顯示,近半港人有失眠徵狀,更有近一成半人因而影響日常生活,另有研究指女性失眠比例較男性高一倍。屯門精神健康中心一批抑鬱症和焦慮症病人,在求診、服藥或接受臨床心理學家治療後,失眠問題仍舊未能解決。

adblk5

按參加者睡眠日記度身訂做方案

青山醫院2022年成立「重建睡眠好習慣(遙距醫療)小組」,針對處理該中心病人失眠問題,兩年半間參與的約50人,經簡介會和針對性認知行為治療課程,失眠嚴重程度顯著降低,平均值從參加前的17.4中度失眠,降至10.49亞臨床失眠,即未嚴重至失眠症但仍有少許徵狀。小組又統計參加者躺在床上和睡著時間,以百分比計算睡眠效率,平均值從73.8%增加至86.3%,情況有明顯改善。

小組以遙距醫療形式舉行,院方會先舉辦6節簡介會講解睡眠正確資訊和要求,如需要填寫睡眠日記、要遵照方法調節生理時鐘等,每星期一節,然後會個別檢視參加者的情況,度身訂做建議的上床和起床時間。視乎參加者的睡眠時間有多混亂、是否容易清醒等,部分在兩至三周已見成效,亦有一些需時較長改善失眠問題。

退休後仍要管理睡眠習慣

患有焦慮症的女士阿玉,退休後失眠愈見嚴重,最嚴重是整晚也睡不著,參加小組後發現並非退休就毋須理會睡眠習慣,及後成功減少失眠和睡眠途中醒來情況。青山醫院臨床心理學家張嬋玲稱,一般人失眠有很多原因,包括退休、壓力大或面對情緒問題等,但很多時候均緣於不利睡眠的習慣。

張嬋玲表示,要處理好失眠便應對睡眠有正確認識,如每日是否要睡眠8小時因人而異,若經常逼自己睡滿8小時更會衍生失眠問題。她續說,培養有助睡眠的生活習慣亦很重要,如不要在床上用電話、看電視,每日都要固定時間起床等。

adblk6

青山醫院將繼續舉辦重建睡眠好習慣小組,張嬋玲說,參加者很多時因擔心失眠而引起焦慮、影響健康,希望參加者不會對睡覺一事感到緊張。至於年輕人睡眠不足問題,她笑言這不是失眠而只是不捨得睡覺,「咁係剝削睡眠,係另一個問題」,又指出一般人如果有5.5小時的核心睡眠,日間活動的集中和警覺性應沒有大問題。

ADVERTISEMENT

🥮請你食皇玥經典流心雙輝月餅🥮

👇🏼立即登記參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