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乖巧有禮的小朋友是大多數家長的心願,但往往不知從何做起。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分享7大技巧,幫助父母建立孩子的價值觀及待人接物態度。
以身作則(Role modeling)
孩子未必會即時模仿父母的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他們會潛移默化,學習家長的言行。因此家長要言行一致,以身教體現自己希望孩子學習的品德。
設定實際可行的期望(Realistic expectation)
家長過份無限的期望會對小朋友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無助成長之餘,甚至窒礙情緒發展。家長須先了解孩子的能力,並欣賞他們的努力,再訂下小朋友可達到的目標,幫助朝着目標而努力。
如果孩子未能掌握一般同齡人已經做到的技巧,家長不妨從旁引導他,並在有需要時協助他。例如,三歲的幼兒需要父母重複及堅定一致的引導,才能學懂如何跟其他孩子和諧共處。
關注與讚賞(Recognition)
父母平日不妨多留意孩子適當的行為,並對他作出欣賞和讚許,增加做出正面行為的動機。同時要清楚向孩子指出正面行為,例如父母可說「謝謝你在我用電話時可以安靜地玩」,避免只說「謝謝你」。
行為獎勵表(Reward)
要建立新的理想行為,有些孩子需要多點幫助。父母不妨嘗試以行為獎勵表激勵孩子,以類似超級市場儲印花換禮物的方式,鼓勵孩子經常做出理想行為。當他能夠完成訂立的目標,例如是控制情緒或是幫忙做家務,父母便可獎勵一個貼紙,同時稱讚他。
當小朋友在特定的時間內,能夠經常達到目標,父母可以獎勵小禮物,令該好行為可以持續出現。但此方法不適合長期使用,家長要幫助孩子不依賴獎賞的情況下,自動自覺做出好行為,用獎勵表時應輔以欣賞和讚許,同時逐漸減少物質獎賞。
訂立規限和後果(Rules with consequences)
要教導孩子遵守規則、尊重別人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家長訂立日常規限。在孩子學懂自我控制前,照顧者要給予某程度上的規限。當孩子犯規或不服從指令時,不妨讓他承受合理的後果,幫助他去了解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例如:遲上床睡覺就沒有聽故事聽,或打架就要冷靜5分鐘。規限會因應不同的情況而定。

父母應多讚賞孩子的理想正面行為,同時讓他承受適當的後果,幫助他去了解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網絡圖片)
用理由誘導孩子(Reasoning)
要孩子服從家長訂立的準則,父母不妨給予實際的解釋,一起討論行為背後的意義,並強調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每次在執行行為策略之前,家長可以解釋某些行為會更佳的原因。對於較小的幼兒,只須簡單地說出行為對人的直接影響和他會承受的後果即可。例如:「你推弟弟就會弄痛他,這樣你便要去冷靜時段兩分鐘,冷靜一下。」緊記不要在處理完孩子的行為後立即跟他說道理,以免在他情緒未完全平伏時,再挑動他的情緒。
父母平日可與孩子談論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及動機,他的行為又會如何影響別人。舉例,父母可以問他為甚麼新聞中的罪犯要搶劫,搶劫對他人的影響,引導他去想出答案,有助小朋友尊重別人及培養同理心。
開放式討論(Open discussion)
家庭內部應該製造機會,讓各成員暢所欲言,發表己見。日常生活所見所聞均可作為討論的上佳材料。與孩子閱讀有關價值觀的圖書後,也可以跟他作開放式討論。選擇一本趣味和符合小朋友程度的圖書一起閱讀,討論故事,看看小朋友對書中角色的行為有甚麼感受。
如果家長抱着開放的態度,給予機會孩子表達意見,從中了解他如何思考推理。進行討論時,要仔細聆聽小朋友的意見。當他提出有建設性或創意的建議時,可以讚許他;當發現某些想法不當或是有些事未能想及,可以用理由去誘導他。

家庭內部應該製造機會,讓各成員暢所欲言,發表己見。(網絡圖片)
資料來源:衛生署 家庭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