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 (Mind HK) 與宏利香港早前攜手進行了一項調查,邀請1,000名年滿18歲的香港居民參與。據調查結果估算,近半港人(46%)出現輕微至嚴重的臨床抑鬱或焦慮徵狀,或同時經歷兩者;其中超過16%屬中等至嚴重徵狀。
當中以18至29歲年齡組別最受影響:估計43%曾經歷抑鬱徵狀(其中20%屬中等至嚴重),而32%則經歷焦慮徵狀(其中15%屬中等至嚴重)。
鼓勵社會開展精神健康對話
僅有3%受訪者表示會優先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或治療支援,反映出公眾在尋求專業協助方面仍然頗有顧慮。這可能與他們有較少機會接觸適切資源、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持續污名化,以及個人經濟考量等因素有關。調查結果突顯社會對可負擔且高質素的心理支援的迫切需求,並極需推廣以實證為本的心理健康支援措施,以幫助市民在面對人生挑戰時保持心理健康。
受訪者表示重大人生事件會影響心理健康
受訪者指出,對精神健康影響最大的人生經歷包括:重大財政困難(40%)、關係離異(35%)、失業或裁員(33%)、摯友離世(32%)、長期求職未果(27%)。年輕人普遍面對的心理困擾,或與初入職場、財務壓力及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等人生轉折有關。以上數據顯示,心理健康挑戰往往源自常見且無可避免的人生經歷,進一步突顯在整個人生階段提供心理支援的重要性。
關鍵時刻未能獲得適切的情緒支援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2%受訪者認為在人生轉捩點獲得情緒支援十分重要, 但大多數在最需要幫助時卻未能獲得適切的支援。
如在過去12個月內經歷流產的受訪者中,有25%表示感到完全未獲得任何支援,反映在個人生命中的關鍵時刻,心理健康往往遭忽視。
宏利香港及澳門行政總裁白凱榮表示:「心理健康是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而是次調查結果進一步突顯了持續關注此議題的重要性。當身邊的人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與轉變時,能夠從多角度理解他們所面對的挑戰,至為關鍵。通過與香港心聆的合作,我們致力於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鼓勵開放對話,並攜手共建一個重視韌性與整體健康的社會。」
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
香港心聆將於今年11月6-8日舉辦「香港國際心理健康研討會2025」,並由宏利擔任研討會的主要贊助,將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變幻無常」為題, 匯聚逾50位專家,共同探討重大人生轉變中所面臨的心理健康挑戰。
香港心聆行政主席 Dr Lucy Lord 表示:「適應重大的人生轉變,無論是喜悅還是痛苦,都是我們人生經驗的重要一部分。然而,隨著家庭規模縮小、城市生活及工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智慧與支援系統正逐漸消失。懷孕、為人父母、失去摯愛、離婚或失業等經歷,往往會伴隨著羞恥與孤立感,被視為個人的失敗。當我們需要獨自面對這些時刻,可能會引發長期甚至跨世代的精神健康問題。透過是次研討會,香港心聆將共同討論研究成果、過來人的經歷、及社區需求,確保沒有人需要獨自面對人生的重要時刻。」
是次研討會是香港心聆與宏利自去年5月展開的策略慈善夥伴合作關係的重點項目之一,旨在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並推動香港心理健康支援服務的持續發展。此研討會預計吸引超過800位參與者,接近70個合作夥伴支持,並邀請超過50位涵蓋多元領域的國際及本地專家們 ,帶來跨領域的深度分享與實用指導。當中包括:
- Dinesh Bhugra 教授 CBE: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心理健康與多元文化榮休教授;世界精神醫學會前會長 (2014-2017)
- 張傳義博士: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HKPS)候任會長
- Sarah Chapman女士:宏利財富與資產管理首席市場總監、宏利全球首席可持續發展總監兼全球數碼及客戶導向主管
- Dixon Chibanda 教授: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精神科教授;The Friendship Bench創辦人
- 盧凱欣女士: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人力總監
- 潘昭頤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暨婦產科醫學聯合團隊負責人
研討會第一與第二天專為專業人士及對心理健康議題感興趣的人而設,探討以實證為基礎的研究,以解決我們在生命各階段中所面臨的精神健康挑戰。第三天為「心聆健康日」,歡迎公眾購票參與,屆時將設有各種互動工作坊,並邀請多位星級嘉賓參與,包括: 韋羅莎、6@Rubber Band、梁嘉茵(Serrini)及張紋嘉為大眾分享。
研討會內容兼顧專業人士及大眾需求,希望幫助大眾獲得實用知識及工具去面對他們生命中不同的變幻無常。
研討會詳情
- 日期: 2025 年 11 月 6 日至 8 日
- 地點: 香港唯港薈酒店及香港理工大學心理彈跳站 ReST Hub
- 語言:
- 11 月 6 - 7 日: 英語
- 11 月 8 日: 英語及粵語(宴會廳的所有分享環節將設粵語與英語即時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