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乐》呈现元宵佳节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踩街」的热闹场景。
作为中华文化节2025的节目之一,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的《古艺新姿木偶戏》将于9月12及13日在西湾河文娱中心剧院举行,为大家带来多套获奖的经典「木偶戏」,凭着操偶者的灵活巧手,配合独特的音乐「傀儡调」和不同风格的唱腔,让提线木偶恍如活过来一样,不单表情栩栩如生,还可灵活地做出诸如解衣、拔剑、接伞等不同姿态和动作,演绎一个个或庄或谐的故事。
剧团代表指,我国的木偶戏品种众多,除了提线木偶戏外,还有杖头木偶、掌中木偶、铁枝木偶、皮影戏、比较少见的肉傀儡与药发傀儡,以及流播在越南的水傀儡,其中源自「秦汉」的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自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一直传承至今。现存有约七百出传统剧目及由三百多支曲牌唱腔构成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老稀有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泉州提线木偶戏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于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每个提线木偶都有16至40条不等的提线,通过钩牌连接,靠演员双手从上而下操作,让木偶模拟真人的表情和动作,如脚线控制行走,手线驱动比划动作,头钉线实现头部摆动,后背线协调整体姿态等。
带来获奖剧目 演出获高度评价
是次剧团于香港演出所选的剧目,包括《贵妃醉酒》、《狮子舞》、《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若兰行》、《驯猴》和《元宵乐》,皆是于2002年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剧目《古艺新姿活傀儡》的重要篇章。剧团曾携这些节目出访五大洲合共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演,甚至曾多次奉调为国家领导人及多国元首献演并获得高度评价。

《小沙弥下山》诙谐生动,小沙弥在风雨路上的慌急情状,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
千年非遗项目 呈现闽南风俗文化
泉州提线木偶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千年来凭着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及制作工艺,其传统剧目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习俗,如婚丧喜庆等活动内容,与闽南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同时,亦保存了大量「古河洛语」及闽南方言,还有宋元南戏剧目、音乐和表演形态等各方面的珍贵数据,极具研究价值。
如其中的《元宵乐》,便展现了元宵佳节放花灯,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踩街」的热闹场景,观众可看到泉州地方民众与各地蕃商侨民组成各式各样的游艺队伍,于街上浩浩荡荡,祥和欢乐的景况。剧中木偶在一双双巧手操纵下,更完美展现出「拍胸」、「跳鼓」、「舞狮」等民间舞蹈的特色,载歌载舞,声情并茂,带领观众融入节庆的热闹氛围。
立足传统求创新 致力培育新艺师
剧中操偶师在操控木偶的同时,要完成角色的配音,故必须掌握生、旦、北(净)、杂等不同行当的基本功。由入行开始,提线木偶的表演者一般需要约8至9年才能成为合格的艺师。而木偶制作师傅则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要制作一尊提线木偶,从木偶头部、手脚雕刻、身体制作、服饰制作到最后的穿线组装,一般至少需约2个月时间,当中以木偶头部的制作所占时间最长,由于愿意入行刻苦学习的年青人不多,故每位师傅的技艺都相当珍贵。
除了传统剧目外,剧团亦一直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然而创新剧目面对诸多困难,如相关剧本是否适合木偶戏表演?舞台应怎样调度?如何创新木偶表演的技巧等等,剧团会尽力攻克种种难关,以求为观众带来更多新的木偶戏节目。
是次剧团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带来香港,希望无论男女老幼,都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节2025: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古艺新姿木偶戏》
日期及时间:2025年9月12至13日 (五至六) 7:30pm
地点:西湾河文娱中心剧院
票价:$320, $280
按此浏览详情

《驯猴》由演员操控的猴子,表演各种特技如弹结他、跳舞及骑单车等,表演惟妙惟肖,让人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