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過去一年我見得最多的男演員一定是周漢寧,個密度高到,好似隔個月就見到。
1) 現實中從未見過他,但可能在大銀幕見得太多,感覺,好熟。
2) 第一次見周漢寧,是《燈火闌珊》。
3) 他是Leo,「鑣記霓虹」唯一員工,嚴格來說,是學師仔,跟隨楊師傅學整霓虹燈,學整這種已被LED取代的工藝,楊師傅更一心打算將工場和手藝交託給這個徒弟仔;出場時,Leo卻不是在整霓虹燈,而是蒙住頭,開著石油氣,準備自殺。或許因為,周漢寧本人不夠靚仔(或不太靚仔),由他去演這個寂寞失敗徒弟仔,好夾——不是說一個靚仔演員不能演繹失敗,但交由一個不太靚仔的人去演一個徹底失敗的人,那種失敗,會更具象,更加形象化,一眼就看得出失敗那一種。
4) 《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hacker在外人眼中大概也是失敗青年,但他在自己世界裡,並沒有失敗感覺,甚至認為自己一直運籌帷幄,所以他選擇一直匿在自己世界裡。問心,這個hacker,都幾乞人憎——之前看他做Leo,明明還覺得身世可憐,估不到當睇住他演這個hacker時,幾鬼憎他。
5) 這個不夠靚仔(或不太靚仔)的演員,能夠自然遊走在可憐和可憎之間,這就是他作為演員的能力。
6) 然後是《白日之下》明仔和《年少日記》蛋糕。
7) 明仔是個患有自閉症的少年,被家人安排入住殘疾院舍,家人不會知道,自己個仔在院舍三餐食甚麼,以及怎樣被對待,他快樂不快樂,沒有人在意——根本沒有人會知道,就連跟他最好朋友的小鈴也不會知道,沒辦法,小鈴患有中度智障。蛋糕呢,在一間平凡的中學就讀,做一個平凡的學生,平凡的被欺凌對象。明仔和蛋糕,都不是主角,試想像一齣沒有明仔的《白日之下》?又或一齣沒有了蛋糕的《年少日記》?其實完全沒問題,但有,會更好。
8) 然後開始覺得,看現在的周漢寧,恍如在看某個階段的岑珈其,不斷在不同類型的電影劇集現身,演繹不同類型角色,角色的存在,縱使只是配襯,不是必要,這個(不必要的)角色卻又總能令人記住,原因,不一定是角色本身設計突出,而是負責演繹的人突出,突出到足以令一個不重要不必要的角色令人記住,散場後仍記住。
9) 但也有隱憂。當一個演員做得太多這類角色而又持續有效果,證明選角成功,漸漸就會成為這類功能角色的首選,因為好使好用;而當愈來愈多人留意到他,並讚他「做乜似乜」,即使是讚美,但同時隱藏一種(讚美者未必在意的)標籤,或定型。畢竟這類角色,總以外在形象先行,所謂「做乜似乜」,其實只是做個殼,但一個再像真的殼,並不是演繹,而只是模仿。
10) 但也沒辦法,今時今日,有得做,自然要做,落力去做,拚命去做。繼續期待繼續看周漢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