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3-08-28 09:00:00

浸大中文系老師︰AI創作故事缺真實感 難取代人類

分享:
浸大中文系老師曾繁裕憑多部作品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李朗僑攝)

浸大中文系老師曾繁裕憑多部作品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李朗僑攝)

人工智能(AI)技術進程突飛猛進,在社會上引來ChatGPT會否頂替文字、創作工作的討論。年輕作家、浸大中文系老師曾繁裕表示,人工智能在寫作工作中能夠模仿出人類的語感和用詞,惟它們的故事缺乏真實感;「你喺電腦睇蒙羅麗莎,一定清過喺羅浮宮隔住睇」,但人依然會追實感而仰慕盛名拜訪羅浮宮,故認為暫時AI未能取代作家工作。對人工智能與寫作關係有一定觀察的曾繁裕亦有創作以科幻題材相關的小說,其中更有從機械人視角出發,講述生存徬徨的《後人類時代的它們》。而他亦憑多部作品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

作家之路源於暗戀女同學

曾繁裕的作家之路源於高中時暗戀鄰班女同學,為博伊人注意,首次參加徵文比賽。雖然戀情最後無法開花結果,但卻令他發現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興趣,使他開始以寫日記和詩歌抒發情懷,其作品《日日》、《低水平愛情》等以愛情為主。

 

 

Ad Block
浸大中文系老師曾繁裕憑多部作品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李朗僑攝)

浸大中文系老師曾繁裕憑多部作品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李朗僑攝)

創作靈感來自對周遭的觀察和日常生活

每位作家都有各自的靈感來源,曾繁裕透露,其靈感來自對周遭的觀察和日常生活,「我好鐘意係餐廳觀察周邊人」;他尤其記得自己的短篇小說結集《三》中,最後一篇的散文便是以他得知一名有精神問題的中學同學最後選擇輕生為題材;曾繁裕憶述,當時出席該學生追思會人不多,「(學生)阿爸講咗一句原來阿仔喺學校冇乜朋友」,他因而有感而發,便以此為題材,藉此呼籲大眾重視支援有精神需要人士的散文。

 

曾繁裕現於浸會大學任中文系老師,他指浸大中文系有著強烈的創作傳統,很高興自己的寫作經驗能把傳統傳承下去的同時,亦能完成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即「將我嘅創作(方法)教俾學生」而自己亦能在教學中領悟和吸收更多寫作技巧。

學生欣賞作品要有共鳴

目前閱讀或非青少年乃至市民的娛樂消閑首選,曾繁裕指出,現時大多學校教授學生中文時,均著重把高深、 離地的作品拆解,要求學生從中習得修辭技巧,並背誦才會得分;「余光中見到嘅吐露港,同學生去睇既吐露港完全唔同」。他認為學生難以透過欣賞高深的作品產生共鳴,因而對中文的興趣亦會大減。他相信,文學須市場化和擁有商業收益「去詩會(作者們互相分享詞的聚會)好似去演唱會咁犀利」,才能長遠地推廣文學。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