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保育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
不少人都試過從大澳搭船出海追海豚,原來這粉紅海豚的身份不一般。牠的名字叫中華白海豚,全球只剩6,000頭,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瀕危物種。
為了保護這個「海上國寶」,國家先後設立7個保護區,港珠澳大橋更改設計方案,香港改進填海方式......如今AI、5G、衛星等技術,更成為牠的最強後盾。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明明是粉色 為何叫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很有淵源。香港海域是其主要棲息地之一,牠有依戀家族的習性,因此曾被選為香港回歸吉祥物。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合辦全運會,也選定牠做吉祥物。
中華白海豚是高智商的水生哺乳動物,處於河口生態系統食物鏈的金字塔頂端,種群狀況反映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是河口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
有人或者會好奇,這種海豚明明是粉色,為何又叫白海豚?這與年齡密切相關。年輕的白海豚膚色較深,呈灰色,隨年齡的增長,膚色越來越淺,甚至呈現白色及粉色。而粉色是海豚為了調節體溫,表皮下的血管充血所呈現的顏色。

中華白海豚的顏色因年齡而產生差異。圖中分別為中華白海豚嬰兒期、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網上圖片)
據推測,目前全球一共有約6,000頭中華白海豚,其中70%至80%都生活在中國長江口以南的河口海域,當中又以珠江口水域(包括香港、澳門)最多,超過2,000頭。
但愈來愈多的涉海工程,不斷蠶食其棲息地。例如工程噪音、水下爆破、與船舶碰撞、被漁網網住……這些都會極大威脅牠們的生存。

人類的生產活動對中華白海豚產生侵擾,好在近年其保護工作受到重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七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 六個在廣東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陸續設立了7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當中6個就在廣東。
保護區不止單純保護白海豚,更是保護其生存居所。例如在一些保護區內,船舶航速限制在10節以下,海上爆破藥量限制在138公斤,以減少工程帶來的影響;而海堤改造、紅樹林濕地修復等措施,則拓展白海豚的活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時,主體工程施工區正位於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為保護白海豚,工程在橋樑、隧道、人工島等方面都經歷諸多調整。原定的318個橋墩也縮減到224個,所有大型構件全部在工廠完成,減少施工面積和打樁作業量。

港珠澳大橋建設時,施工船上配有海豚觀察員,以減少誤傷海豚的幾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有趣的是,當時每條施工船上都有一名海豚觀察員,他們用望遠鏡觀察施工船附近水域,一旦發現中華白海豚蹤影,立刻通知停工,等候海豚的離開,努力實現「港珠澳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諾。

港珠澳大橋建設時的海豚觀測記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香港也積極加入保護中華白海豚的行列。例如2020年以來,陸續建設了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南大嶼海岸公園、北大嶼海岸公園,保護重要海洋生物的棲息地,監管可能對白海豚及其生存環境造成影響的工程項目。
政府還採用新的填海技術,用「非浚挖式填海方法」、「深層水泥拌合法」等方法取代傳統工序,減少移除海床淤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
延伸閱讀:保育升級 中國瀕危動物「降級」了!
延伸閱讀:系列專題 中國10大瀕危動物
掃臉系統+電子圍欄 高科技保護中華白海豚
保護中華白海豚,單靠人力遠遠不夠,必須依賴高科技手段。
廈門為白海豚建立了AI智能「掃臉系統」,利用水下高清攝影機、水面長焦相機以及無人機,採集海豚的外觀、姿態、行為數據,並上傳至AI分析平台,建立數據庫。

廈門科研人員建立AI智能「掃臉系統」,為白海豚建立個體識別數據庫。(網上圖片)
以往監測白海豚,只能靠船隻巡邏,無異於大海撈針。有了AI數據庫,只要攝影機捕捉到白海豚影相,上傳至數據庫進行對比,馬上就能進行個體識別,並監測白海豚有無受傷或異常情況,準確率超過95%。

這頭外號「老白」的中華白海豚,曾被船槳打斷背鰭,因為迷路誤入佛山南海的河湧。被搶救上岸後,轉送到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救治。(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避免白海豚被船隻誤傷,科研人員還搭建了「電子圍欄」保護平台。平台利用雷達、衛星、船舶AIS信號,在電子海圖上精準勾畫出保護區。只要船隻靠近保護區,系統就會第一時間發出報警聲,引導船隻改道,避免驚擾白海豚。
有老漁民說:「以前經常發現漁船誤入核心區,馬達聲嚇得白海豚好久不露面,現在電子圍欄一攔,噪音少了,白海豚露面的次數都多了。」
這套系統還在執法人員出海次數減半的情況下,實現了對白海豚的全天候守護。
隨着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科技的進步,相信中華白海豚會受到更多保護,得到永續發展。

廣西欽州三娘灣漁村海面上,多次發現了多頭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幼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