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藝文地標 幾何奇觀四重奏|灣區自由行建築篇
穿越大灣區的都會天際線,藝術與建築交融的視覺盛宴悄然展開——四座以鮮明幾何語言構築的藝文地標,不僅是打卡勝地,更以突破傳統的未來感設計,重新詮釋嶺南文化,成為大灣區一張張閃亮的城市新名片。
現在就出發,沿着這條藝文路線,親身感受大灣區城市的創新與活力!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都市中的「光明之眼」
遠在深圳最北面的光明區,原來坐落了一座外型極其獨特的藝文地標——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從遠處觀看,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就像一件巨大的藝術品,其最具標誌性的設計,是環繞在主體建築旁的弧形水景,月牙形正門倒映在水中,形成一隻靈動的「眼睛」,因此又被譽為「光明之眼」。
除了這隻標誌性的「眼睛」,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還融入了嶺風民居的疊院意境。外牆以純白色調的立方體錯落堆疊,線條簡潔而富於節奏,在現代感中流露東方美學的典雅氣質。
佔地達13萬平方米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規模相當於1.5個香港文化中心,隨着晝夜更替,白天光影變幻,夜晚燈光璀璨,這裏不僅是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勝地,更是集合美術館、演藝廳與圖書館於一體的綜合文化殿堂。
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江濱上的「文化巨輪」
廣州的文化地標眾多,除了著名的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外,還有一座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地標,那就是於2024年正式亮相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坐落於沙面島以南的白鵝潭畔,其設計靈感源自嶺南文化中「雲山珠水」的意境,而拱形屋頂與鏤空立面,則借鑑了廣府傳統透雕工藝,典雅之餘,盡顯現代氣派。
從空中俯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既似揚帆待航的巨輪,又如一隻靜臥江面的優雅白天鵝,每當夜幕低垂,燈光漸起,建築更顯璀璨生輝,與江水相映成畫。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新平台,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不僅匯集了廣東美術館、文學館與非遺展示中心,更像徵着嶺南文化的新啟航,成為探尋灣區人文中一處不可或缺的必訪去處。
佛山大劇院 懸於空中的「嶺南魔方」
佛山有座高153.6米的層層疊?這座由36個大小各異的白色方盒子錯位組合而成,別名叫「坊塔」的佛山大劇院,自2017年建成以來,已成為當地最吸引的藝文地標。
雖然佛山大劇院的建築外貌是由方形設計,但其實內部是球形結構;整體建築以白色方塊為重點,加上源自嶺南文化的正紅、正黃等色彩,極具視覺衝擊力。
佛山大劇院也巧妙地融入了佛山傳統的剪紙和燈籠文化,外牆的鏤空雕刻在陽光下投射出豐富的光影變化,而當夜晚燈光從縫隙中透出時,整座「坊塔」更顯得玲瓏剔透,宛如一件精工雕琢的現代藝術裝置。
除了大劇院,「坊塔」內還設有藝術館和展覽館,它就像一座連接佛山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新的跨界舞台,成為遊客體驗該城市創意活力的熱門打卡地!
珠海日月貝大劇院 海島上的「雙貝明珠」
在珠海野狸島上,一座臨海的歌劇院是無數遊客鏡頭下的焦點,它便是全國唯一一座建在海島上的歌劇院——珠海大劇院。
珠海大劇院的設計概念直白而浪漫——取自「珠生於貝,貝生於海」的靈感,大小劇場呈日月雙貝造型,外觀猶如從海中升起的巨大貝殼,在陽光下呈現純淨的白色,因此又有「日月貝」之稱。
珠海大劇院的建築表面,採用超大型鋼結構雙層幕牆,白天呈現半通透效果,夜晚則通過LED燈光變幻出日月星辰等圖案,成為點綴在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
憑着別樹一格的建築設計,珠海大劇院於2017年入圍世界建築節獎,並於2020年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它將海的靈動與藝術的高雅完美結合,成為珠海這座海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
延伸閲讀:廣東商場內的奇幻建築|灣區自由行建築篇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