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貓尋蹤:穿越雲南的神秘符號|屋脊上的非遺
漫步在雲南的傳統村落,一抬頭,總會與屋脊上那些「張牙舞爪」的陶偶不期而遇——它們瞪圓雙眼、咧開大嘴,既像貓又似虎,這就是雲南獨有的瓦貓。
這次,我們深入雲南呈貢、玉溪、鶴慶、劍川四地,帶大家解鎖「瓦貓尋寶地圖」,感受從屋頂神獸到文創萌物的奇妙蛻變。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呈貢瓦貓:又兇又萌的護宅神獸
位於昆明東南方的呈貢,是雲南瓦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片滇中高原上的陶土之鄉,孕育出了獨特的瓦貓造型。
呈貢瓦貓最顯著的特徵是胸前鑲嵌的八卦圖案,搭配圓瞪的雙眼和外吐的舌尖,形成了一種「又兇又可愛」的獨特氣質。當地匠人遵循古法,採用紅陶土為原料,經過揉泥、塑形、陰乾、燒製等多道工序,最終造就出這些守護千家萬戶的屋脊精靈。
在呈貢的村落間,幾乎每戶人家的正房屋脊上都能見到這些瓦貓的身影,它們或保持陶土本色,或施以釉彩,在藍天映襯下格外醒目。
玉溪瓦貓:青花瓷技藝融入製作
毗鄰青花瓷古窯遺址的玉溪,將源遠流長的製瓷技藝融入了瓦貓創作。這裏的瓦貓少了幾分猙獰,多了幾分溫潤,通體散發着青白釉色的雅緻光澤。
玉溪瓦貓的造型線條柔和,體型勻稱,常與當地生產的陶罐、陶碗等日用器皿一同入窯燒製。
在當地人看來,瓦貓不僅是鎮民的守護神,還是一尊尊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漫步在玉溪的傳統街巷,不難在門楣、照壁等處發現這些含蓄典雅的瓦貓,它們與青磚黛瓦的建築相得益彰,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鶴慶瓦貓:大嘴巴驅邪納吉
來到大理鶴慶,這裏的瓦貓受白族多元信仰的影響,造型變得極為誇張——頭部大過身體,巨口怒張如盆,雙眼鼓凸,彷彿要吞噬一切邪祟,相比其他雲南地區的瓦貓更具視覺衝擊力。
在製作鶴慶瓦貓的過程中,匠人會選用青、白、紅、黃四色陶土混合,透過手工塑形,運用捏、搓、刻等技法塑造五官細節,創造出形態各異的瓦貓。
這些作品最終被送入傳統龍窯,經過七天七夜的高溫燒製,搭配彩繪鑲嵌工藝,使鶴慶瓦貓兼具防水功能和藝術性。
在鶴慶的白族村寨中,安置瓦貓是一項莊重的儀式,需要請專人測算方位,確保瓦貓面向吉位,以期達到最佳的守護效果。
劍川瓦貓:以黑陶喚醒千年記憶
同樣位於大理的劍川,是雲南黑陶技藝的重要傳承地,這裏的瓦貓承載着千年黑陶工藝特色。
劍川瓦貓以當地特有的紅土為原料,採用傳統的「柴窯還原燒」技藝,最終呈現出深沉如墨、堅硬如鐵的獨特質感。這種古樸的黑色,不僅賦予了瓦貓沉穩內斂的氣質,更彰顯出白族匠人對材料本質的深刻理解。
在劍川的沙溪古鎮和甸南鎮,隨處可見這些黝黑質樸的瓦貓屹立在傳統民居的屋脊上,它們造型古樸,線條簡練,古韻盎然。
如今,雲南瓦貓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匠人開發出微型擺飾、茶寵、香插等文創產品,讓瓦貓從屋脊走入日常生活。這些創新延續了瓦貓的文化內涵,使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在當代煥發出別樣光彩。
下一站,我們將前往閩台地區,探索屋脊上另一種璀璨技藝——剪瓷雕,看匠人如何用破碎的瓷片,拼貼出永恆的藝術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