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飯可致肺癌心臟病?醫生教3招可降83%致癌風險
吃飯也可能會致癌?有醫生指,由於由稻米製成的飯中含有砷,當人體吸收過多的砷,就會增加患上癌症或心臟病等風險。不過,醫生亦指出出可以透過2大方法降低米飯中的砷含量,其中一個方法更有效降低83%的致癌風險。
吃飯可致肺癌心臟病?
中西醫生黃獻銘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隨著氣候暖化,稻米中的砷含量也隨之上升。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改變土壤中的菌落,導致促進稻米吸收砷的微生物增加。此外,稻米主要種植在水田中,缺氧的土壤環境使根部更容易吸收砷。結果就是氣候愈暖,米愈容易吸收砷。
無機砷可致3種癌
黃醫生指,砷可分為有機砷和無機砷,有機砷的主要來源是海鮮,不過其毒性較低,一般不會累積體內。相反,無機砷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第一級致癌物,與多種疾病風險相關,包括:
- 皮膚癌、肺癌、膀胱癌
- 心臟病與糖尿病
- 胎兒或嬰兒死亡率上升
- 低出生體重、神經發育遲緩
特別是兒童與孕婦,對砷的暴露特別敏感,小量的暴露就可能造成長期健康影響。
砷分別是來自天然存在於土壤與岩石、工業污染、燃煤、採礦排放,以及地下水中自然釋放出的無機砷,會被作為灌溉水使用時,進一步進入稻米。對抗稻米中的砷問題,未來的努力方向包括基因改造、改變種植方式(如交替乾濕灌溉)以及控制地下水與灌溉水的砷含量。
換糙米不會比較好
可能有人會以為,改用糙米取代白米就會比較健康安全,而其實糙米的砷含量比白米更高,因為砷主要集中在米糠層。因此,想要健康飲食,煮法才是關鍵。
根據美國環保署的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的無機砷上限為7.8微克。若白米含砷量為0.1微克/克,則每天只能吃78克乾米(約2.5碗飯),而糙米1碗飯就會達到上限。
3招可降83%致癌風險
黃醫生指,根據各項研究,他推介以下3大方法,有助降低米飯中的砷含量,並降低83%的致癌風險。
1. 預蒸再煮法(PBA):有效減少無機砷的含量,最高可達73%。可以使用電飯煲來完成,且口感較佳。
- 將米洗淨後,先用蒸氣或滾水預煮5至10分鐘,目的是讓外層的砷釋放出來,避免被重新吸收。
- 倒掉預煮後的水,因為這部分含有高濃度的砷。
- 接著用日常的米水比(約1:1.5)煮熟即可,不需再瀝水,米飯口感與一般做法類似。
2. 傳統南亞瀝水煮法:最高可減少57%無機砷的含量。
- 將米反覆清洗至水清;
- 用1:6米水比例煮熟;
- 煮好後把米湯瀝掉。
3. 洗3次、多水煮和瀝湯:可降低83%致癌風險暴露。
- 將米清洗3次;
- 用大量水煮(米水比1:6);
- 煮熟後瀝掉多餘米湯。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米飯是補脾益氣的最佳食物。氣候變化帶來的新問題,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米的來源、烹調方法及身體的自我排毒能力,才能達到「吃米養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