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溶入生活恐致塑膠微粒 避無可避?醫生教2招提升身體防護力
飲食可以對抗塑膠微粒對身體的影響?生活中無論是用咖啡杯或各種食品包裝,都難免會接觸到塑膠微粒。有醫生指出,當塑膠溶入生活,在體內長期累積,會對肝臟造成影響,甚至增加肝癌的風險。醫生指出,有2個簡單又實用的提醒,有助提升身體防護力,防止肝臟被影響。
塑膠溶入生活恐致肝癌 避無可避?
基因醫生張家銘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生活上每天都離不開塑膠,塑膠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科學界愈來愈多證據證明這些看不見的小塑膠微粒真的會在體內累積,對健康帶來長期影響,其中肝臟更是首當其衝。張醫生解釋指,塑膠微粒可以透過飲水、空氣和食物鏈進入人體,研究甚至在人體肝臟組織中找到4到30微米的塑膠微粒,特別是在肝硬化病人的肝臟裡數量更多。它們會引發氧化壓力、過多活性氧、刺激發炎反應,甚至干擾脂肪的代謝,長期可能導致代謝型脂肪肝、肝纖維化,甚至增加肝癌的風險。
3大天然抗氧化物減輕塑膠微粒傷害
不過,過往已有動物實驗發現幾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減輕塑膠微粒對肝臟的傷害:
- 茄紅素和藻類萃取物:有助降低肝臟的氧化壓力,改善肝細胞的組織病變,讓受損的細胞有更好的修復環境。。
- 褪黑激素:不僅幫助睡眠,還能降低肝細胞氧化壓力和線粒體損傷,對急性暴露特別有保護效果。
- 乳薊素:能降低血液中的肝指數、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顯示出抗氧化和降血脂的雙重功效。
不同的干預方法適合不同情況:
- 茄紅素和褪黑激素對急性氧化壓力有快速保護效果。
- 乳薊素適合急性和慢性暴露下的綜合防護。
- 益生菌則是長期預防的好幫手,但必須持續補充。
研究者提醒,任何單一策略都不應取代「減少塑膠接觸」這個根本措施。另外,張醫生指,由於肝臟和腸道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腸肝軸」,所以保護腸道其實間接保護肝臟。研究指出,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可以加強腸道屏障,減少塑膠微粒的滲透,間接保護肝臟。雖然益生菌的效果需要時間累積,但持續補充可能是穩定防禦的重要策略。
2招提升身體防護力
張醫生表示,有2簡單又實用大方法 有助減低塑膠微粒對身體造成影響。
- 多吃天然抗氧化食物:如番茄、莓果、提子、深綠色蔬菜,能提升身體防護力。
- 維持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並多吃富含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