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術 止痛 有效治理關節炎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旨在提升公眾對關節炎的認識。近年關節炎的治理有不少進步,有效幫助患者紓緩徵狀;即使需要手術處理,疼痛亦大為減少,大大縮短所需住院時間。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傅俊謙醫生表示,關節炎是指連接骨與骨之間的關節出現炎症,「關節炎最常影響的部位包括手,膝及髖關節。常見的症狀包括疼痛,腫脹,關節僵硬,膝及髖關節炎會影響步行及坐立,手關節炎則影響手部功能如扣鈕及用餐具。」

傅俊謙指現時有多種方法處理關節炎,患者毋須長期忍痛。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常見
關節炎也可以根據成因作出分類,例如退化引致的骨性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免疫系統過盛引發的類風濕關節炎或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傅俊謙續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本港屬於最常見的關節炎,研究顯示,年紀大於50歲的病人有7%男士及13%女士患有關節炎。」
關節長期勞損、年齡增長、肥胖、女性均為骨性關節炎的風險因素;而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包括女性、家族病史及吸煙。如關節部位出現疼痛、僵硬,而症狀持續兩個月或以上,可能已經患上關節炎,應及早諮詢骨科醫生意見。
多種治理方法
早期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透過物理治療紓緩病徵。研究顯示,病況較輕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物理治療比手術治療更有效控制症狀,物理治療的運動也有效強化四頭肌及增加關節活動幅度,對患者心肺功能也有益處。
藥物治療方面,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效果最為顯著,傅俊謙指出,選擇性COX-2抑制劑如celecoxib及etoricoxib對腸胃的影響較少,能有效醫治急性發病的炎症。「其他非手術治療的方案,人工關節液注射可助70%病況較輕的患者,一般有效6至9個月;而類固醇注射則有效紓緩炎症,由於是局部注射,不會對身體其他部位構成影響。」

關節置換手術在新技術下,有助病人加快復原。
手術約1小時完成
如病徵嚴重,關節置換手術也是一個有效、風險低的方案。手術會將受損的軟骨取走並植入人工關節。「現代的關節置換手術技術已非常成熟,手術方法也分為傳統手術工具,電腦導航及最新的機械臂輔助方法。」傅俊謙稱,「新技術如機械臂可增加手術截骨及安裝人工關節的準繩度,減少出錯的風險。常規關節置換手術一般可約1小時完成。」
手術前後痛症處理方面,術前靜脈注射類固醇、術中用的止血針及關節附近注射的局部止痛針,可大大減少術後頭兩天的疼痛,患者能提早下床。「以換膝手術為例,病人手術當天或隔天已可步行,住院日數由以往兩周大大縮減到2至3天,出院時大多數病人已經可以用拐杖獨自步行。術後約3至6個月症狀明顯改善,功能亦大大提升。」
控制體重 強化關節
關節炎如能夠及早診斷,透過適量運動及均衡飲食,控制體重及強化關節健康,就可有效避免惡化。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香港骨科醫學會聯同杏林骨幹慈善基金會,在10月12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公眾人士舉行「世界關節炎日2025:關懷,關愛,關節」公開講座,有興趣可瀏覽「世界關節炎日2025:關懷,關愛,關節」公開講座登記及報名,報名截止日期為2025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