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8-28 04:29:55
日報

擺脫肥胖症 可防224種病

分享:
擺脫肥胖症 可防224種病

擺脫肥胖症 可防224種病

自1990年至今,全球肥胖率上升一倍,世衛以「全球性流行病」(globesity)來形容。為正視肥胖問題,香港中華醫學會、香港肥胖學會、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合作組成「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希望提升公眾對肥胖症的認知,患者應積極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兼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陳真光表示,肥胖症是過多脂肪積聚引起的疾病,主要透過BMI及腰圍去量度,「BMI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二次方,正常標準為18.5至22.9,如達23.0至24.9屬超重,25或以上則為肥胖。腰圍方面,男超過90厘米或女超過80厘米,就稱為中央肥胖。」

香港中華醫學會 香港肥胖學會 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 香港關注肥胖症聯盟 林展滔 黃健鴻 陳真光 袁美欣 徐俊苗

(左起)患者Tommy、林展滔、黃健鴻、陳真光、袁美欣、徐俊苗、患者Edward。(周令知攝)

港肥胖率比國際高

本港衛生署數據指出,15至84歲人士中,32.6%為肥胖,22%超重,肥胖人口比率比國際數字的16%高出不少,大大增加肥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醫療開支。陳真光續指,「此外,睡眠窒息症、腎衰竭、失智症、慢性背痛等224種疾病都與肥胖有關,不得不提高關注。」世衛將發布治療肥胖的新指引,並考慮建議將相關藥物納入基本藥物清單;國家衛健委亦啟動了「體重管理年」,期望減少肥胖人口。

肥胖認知不足

至於港人對肥胖症的認知,早前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四成人屬超重或肥胖,而BMI合格的人士中,有8%人腰圍超出理想水平,或較易忽視肥胖問題;同時有14%超重或肥胖人士認為自己體重標準。香港肥胖學會會長兼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表示,「加上近七成人不認為肥胖是病,有必要多做公眾教育,提醒市民肥胖的問題。」

調查同時發現,八成超重或肥胖人士患有長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惟37%人認為自己的長期病與肥胖無關;而超重或肥胖者中,分別有40%和54%出現關節痛和睡眠窒息症,比例明顯比體重正常人士為高。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委員兼外科專科醫生林展滔認為,逾四成人未有正確管理體重,「而曾減肥人士中,76%出現反彈,甚至超過原先體重;惟76%超重或肥胖人士沒考慮求診。」

adblk5
中央肥胖

中央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蘇文傑攝)

嚴重可考慮醫療減重

肥胖症患者只要減重5%至10%,已可帶來代謝改善,若達到10%至15%,對某些慢性病更有正面影響。惟不少患者減重後身體會出現代謝適應去抵抗減重,以致體重反彈,香港肥胖學會前主席兼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認為,除改善生活習慣,嚴重肥胖症患者可考慮醫療手段減重,「常見有降低食慾的口服藥物、增加飽腹感及減慢胃排空的注射藥物,以及胃水球放置、胃旁路手術或袖狀胃成形術等方式,達到減重目標。」

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兼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強調,肥胖是一種疾病,「我們建議加強基層醫療,鼓勵市民定期評估風險,及早發現和介入治療;推行肥胖症篩查計劃並設多學科減重門診,參考世衛建議,將新型藥物納入基本藥物清單及提供資助;同時聯合政府、學校、企業及醫療機構,推廣健康生活方式。」

ADVERTISEMENT

立即關注👉 AM730 健康 Youtube Channel 健康事 HealthKey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