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用多種藥物 如何避免相沖?
隨著慢性疾病患者人數持續上升,以及多病共存的情況日益普遍,愈來愈多市民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然而,同時服用的藥物愈多,藥物相沖的風險愈大。屈臣氏註冊藥劑師潘朗軒指,相沖不但有機會導致藥效降低或過高,甚至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後果可大可小。
可致急性腎衰竭
「藥物相沖」是指當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藥物時,藥物彼此之間出現的化學或藥理作用。潘朗軒列舉一些例子,進一步解釋有關問題,同時提供避免方法,提升用藥安全。

潘朗軒指藥物相沖或致嚴重後果,長期病患須格外留意。
例子1:三重打擊(Triple Whammy)
常用於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情況的藥物:
• 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 ARB(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
• 利尿劑。
常用於緩解痛症及炎症的藥物: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包括:布洛芬(Ibuprofen)及雙氯芬酸(Diclofenac)。
正服用利尿劑及ACEI或ARB的患者,若同時使用NSAIDs,或令腎臟無法有效維持正常功能,大幅增加急性腎衰竭的風險,這稱為腎臟「三重打擊」。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不建議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以免出現藥物相沖。
例子2:麥考酚類藥品(MMF) + 制酸劑(Antacids)
• 麥考酚類藥品MMF(免疫抑制劑,常用於器官移植後防止排斥反應,或治療部分免疫疾病);
• 制酸劑(常見的胃藥,用於中和胃酸,紓緩胃痛或胃酸倒流等症狀),常見成分包括:氫氧化鎂和氫氧化鋁。
由於長期服用MMF的病人較常有胃部不適,這兩種藥物在臨床上有機會同時出現。不過,同時服用或導致血液中MMF濃度不足,而降低免疫抑制效果,最終可能會增加器官排斥或疾病復發的風險,後果相當嚴重。為避免影響藥效,醫生或會安排病人分隔開兩種藥物的服用時間,並且定時監測用藥後的身體狀況。

向醫護人員展示電子健康紀錄,有助評估潛在藥物交互作用。
分隔服用未必有效
雖然分隔服用時間或可減低MMF與制酸劑相沖的影響,但這方法並不適用於解決所有藥物的相沖問題。潘朗軒解釋,「以『三重打擊』為例,分隔數小時服用消炎止痛藥與另外兩種藥物,並不能完全避免腎衰竭的風險。這些藥物被身體吸收後,產生的藥效並不會在幾小時內完全減退;而長期服用的藥物一般亦會在體內維持較穩定的水平,並持續發揮藥效。如在藥效完全消失前服用有相沖風險的藥物,它們同時產生的藥物反應仍有可能引發危險。」
此外,針對不同的藥物相沖原理,亦有不同處理方法。因此,如果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應在購買或服用新藥物前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善用電子健康紀錄
在求醫或購買藥物時,潘朗軒建議主動告知醫生或藥劑師正在使用的藥物,包括中西藥、保健品及外用藥(如藥膏、貼布),避免誤用有相沖風險的藥物。
「可利用電子健康紀錄,例如『醫健通』或醫管局『HA Go』流動應用程式上的配藥紀錄,向醫護人員展示正在使用的藥物。」如已經登記『醫健通』,亦可授權醫護人員於系統上取覽更詳盡的健康紀錄。這有助藥劑師評估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亦能提供更合適、更具體的用藥建議,包括新舊藥物安全的服用時間,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的應對方法,進一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