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益生菌補充劑成行成市,不少人認為有助腸道健康、增強免疫力,是每日必食的補充品。外科專科醫生張浩然指出,「大學的科研已經表明,並不贊成長期食益生菌補充劑,因為一個健康的普通人長期食用並沒有好處。而最佳的攝取時機,是做完大腸鏡之後。」
益生菌的概念源自大腸癌。張浩然表示,近年醫學界發現,腸道中的微生物叢與大腸癌及大腸息肉有密切關係。正常人腸道微生物叢,有三百多種至一千多種細菌,「當它們正常發揮功能,可與人體互相協作,例如當黏附、居住在腸道黏膜壁時,它具有守護者的作用,可抵抗外來的有害細菌;另可幫助分解食物,為人體提供短鏈脂肪酸、維他命B、K等。」

張浩然指,食道到肛門長達6米,如果有大量不好的細菌,將大大增加免疫系統負擔;若養好腸道讓微生物叢正常運作,對整體健康也有幫助。
細菌主宰腸道健康
「但它們不保證永遠留在腸道中,例如進食了受污染食物,壞菌太多會殺死它們,令壞菌繼續孳生;抗生素及其他一些藥物,也可令好的細菌流失。」張浩然續指。「分析大腸癌病人的腸道微生物叢,發現有十多種細菌特別多,包括具核梭桿菌、某些大腸桿菌、消化鏈球菌屬、梭菌屬、幽門螺旋菌等。它們會產生很多活躍的游離基,損害人體DNA;另外有部分會釋放毒素,殺死腸道細胞;甚至直接產生致癌物如酚醛、吲哚等,增加腸癌風險。」
相對地,在沒有息肉、大腸癌的人身上發現有較多的康氏立菌、普拉梭菌、毛螺菌、罕見小球菌等,便引發了益生菌的概念。世衛亦為益生菌作出定義:活的微生物,當攝取了適當分量後,對宿主有健康的裨益。例子包括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族、枯草桿菌、凝結芽孢桿菌等,它們各有不同作用,如幫助消化、改善免疫系統、防腹瀉、減少脹氣、幫助控制體重等。

定期檢查大腸有助預防大腸癌。
健康飲食為最終策略
乳酪、芝士、泡菜、鹹酸菜等醃菜、味噌湯都有益生菌,不過各有高脂、高鈉、酸性太高等問題,或引致肥胖、高血壓不能多吃,醃菜配肉類烹煮更可能釋放致癌物,只可間中攝取或偶而為之。張浩然認為當中乳酪可較常吃,「歸根究柢還是健康飲食,多蔬果,吃紅肉時選取低脂肪部位才是我們應採取的策略。」
建立全新微生物叢
我們難以知道身體欠缺哪些益生菌,「大便檢驗種菌只可找到直腸的細菌,而大多細菌藏身於右邊結腸。雖然有一些測試可做,但既間接又昂貴,於是有人會服用益生菌補充劑,惟研究不建議長期服用,因看不到有益處。」張浩然解釋,「我們做大腸鏡時,發現部分人即使喝了很多瀉藥,前一晚排便了很多次,但腸道壁仍有一塊『黏膜』在,要用特別的儀器才可將之沖掉,其實這就是微生物叢。喝瀉藥也瀉不掉,服用益生菌也未必可改變它。有些人吃幾個月也沒效果,或者一停止服用就打回原形便是這原因。」因此,一般健康人士在照大腸鏡後,於大腸壁和黏膜修復的6個星期間,服用益生菌補充劑才是最佳時機,讓益生菌有機會黏附在大腸壁上,建立新的健康的微生物叢。張浩然提醒,定期檢查大腸亦有助預防大腸癌,年輕人士也勿恃後生,有症狀務必求診,因臨床也有不少二十多至三十多歲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