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狀腺結節分子檢測 減不必要手術
甲狀腺是頸部前方一個呈蝴蝶形的內分泌器官,主要調節新陳代謝、體溫、血壓和心跳等。若出現甲狀腺結節,醫生需要為患者分辨是良性還是惡性,當出現不確定情況,過往或會做手術免除後患,但最終七成屬良性。港大研究則發現,全面採用分子檢測的話,估計可避免九成不必要的手術。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外科主任馮文謙醫生表示,甲狀腺是細小的器官,外觀上看不出來,「但如果出現甲狀腺結節,可引起頸部腫大(大頸泡)。當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風險會增加,而女性亦較易患上此症。」

馮文謙指分子檢測技術可助判斷甲狀腺結節是否惡性。
或致甲亢
如甲狀腺結節生長過大,或引致頸部前方疼痛、聲音改變,甚至吞嚥或呼吸困難。馮文謙續指,「甲狀腺結節亦可能引致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問題,患者會體重減輕、肌肉無力、煩躁、心跳加快,還可能出現骨質疏鬆、心律不整等併發症。幸而超過九成的甲狀腺結節屬於良性,只有5%至10%為甲狀腺癌,患者毋須過度憂慮。」
至於兩者分別,良性甲狀腺結節多為無症狀,偶爾出現壓迫感,超聲波檢查顯示邊界清晰,無微鈣化;甲狀腺癌則會快速增大,伴隨聲沙或吞嚥困難,在超聲波底下邊界不清,並有微鈣化。「良性結節可持續觀察,或以微創消融術處理;而甲狀腺癌大部分須手術切除,再按個別情況使用放射碘治療。」
抽針存在不確定性
檢查甲狀腺結節,醫生會先作臨床評估和檢查,例如吞嚥時甲狀腺有否上下移動。此外,會驗血檢查甲狀腺素及促甲狀腺素水平,以及用超聲波觀察結節形狀和結構,若有懷疑,就會抽針作活檢。馮文謙指出,「抽針報告中,大約有20%至30%為不確定性,此時可以重複抽針,或直接手術處理。不過研究發現這些接受手術的病人中,最終有七成為良性,即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

分子檢測技術能夠一次檢測多種基因變異。
分子檢測助評估
近年分子檢測診斷技術可分析細胞樣本中的基因變異,利用演算法評估惡性機率。如果檢測為陽性,惡性風險增加至約70%,建議手術治療;若屬陰性,則癌症風險低於5%,可以定期觀察,避免不必要手術。
港大為分子檢測能否帶來好處作出研究,分析瑪麗醫院近4年約2,000個甲狀腺病理數據,再比較現行做法及加入分子檢測技術的分別。結果發現,現行做法中,36%不確定性結節選擇手術,但72%術後確認為良性;至於全面使用分子檢測,估計整體可避免九成不必要手術,對比現行做法減少26個百分點。馮文謙認為,分子檢測有效避免手術潛在併發症如聲帶受損、終身服藥等;精準診斷下可讓高風險患者優先治療,提升公共醫療效率。若分子檢測成本下降,將實現患者及醫療資源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