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其實不是瘡?久坐不動也會增加痔瘡的風險!
很多人一聽「痔瘡」會以為是「瘡」,其實並不是。痔瘡是肛門上部的一個正常血管墊,因為血管腫脹、出血或脫出,才形成我們所說的痔瘡。平時,血管墊有助於排便和保護肛門,但當它長期受壓或支撐力變弱,就可能出現腫脹或突出,導致肛門疼痛、大便帶血或痔瘡脫出。雖然痔瘡不會變成癌症,但它的症狀往往會讓人坐立不安、影響生活,因此了解痔瘡的成因和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痔瘡的成因與高風險因素
痔瘡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年齡是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隨著結締組織逐漸鬆弛,血管容易擴張,形成痔瘡。長期便秘或排便時過度用力,會增加肛門及直腸區域的壓力,使血管腫脹和突出。部分人則因家族遺傳因素更容易出現痔瘡,若家族中有人患病,個人發病風險相對較高。此外,孕期女性因子宮增大壓迫骨盆血管,加上荷爾蒙變化,也容易出現痔瘡。生活習慣方面,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及排便不規律,均會增加痔瘡的風險。
內痔的病程與分級
內痔的病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期痔瘡完全位於肛門內,無明顯疼痛,多數患者僅表現為便血、分泌物增多或輕微瘙癢。第二期痔瘡偶爾脫出肛門外,但可自行縮回,仍以便血為主要症狀。第三期痔瘡大部分時間脫出,需要手動推回肛門,常見於排便、久站或負重時。第四期則是最嚴重的階段,痔瘡長期突出肛門外,無法自行回縮,患者可能伴隨明顯疼痛與排便不適。
痔瘡的臨床症狀
痔瘡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肛門疼痛、大便帶血、痔瘡脫出以及肛門瘙癢。早期症狀可能輕微,不易察覺,但隨着病程進展,疼痛和不適感會明顯加重,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一旦出現反覆便血或肛門不適,應及早求醫,接受專業檢查與評估。
痔瘡的治療方法
痔瘡的治療方式包括非手術及手術兩大類。對於初期輕微痔瘡,通常建議透過飲食調整、增加水分攝取及藥物治療來減輕症狀,主要目的是防止病情惡化及減輕不適。當痔瘡發展到較嚴重的階段,如經保守治療仍無改善,或痔瘡長期突出肛門,則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橡皮圈結紮術、多普勒超音波引導痔瘡動脈結紮術以及傳統痔瘡切除手術,醫生會依據痔瘡種類、大小及病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
預防痔瘡的方法
雖然痔瘡不會傳染或演變為癌症,但其症狀對生活的影響不容忽視。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應避免排便時過度用力或久坐馬桶,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同時,保持大便順暢,攝取充足蔬果及高纖維食物,飲用足夠水分,以及規律運動,都有助於減少痔瘡的發生或復發。早期發現與積極管理痔瘡,可有效改善症狀,維護肛門健康與生活品質。

外科專科醫生 蕭燕愉醫生
資料由外科專科 蕭燕愉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