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節性紅斑常見在一雙小腿出現呈紅色發熱的結節。(圖片由區志森醫生提供)
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不是常見皮膚病,國際文獻記載大約每年每10萬人只有1至5個人發病。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指出,結節性紅斑本身並不傳染,但它有可能反映身體出現免疫或感染問題,因此必須小心警覺。
結節性紅斑多見於20至35歲的女性,但本身沒有遺傳性,發病時間一般為2至6星期,炎症後會有短暫色素改變,卻不會留下疤痕。結節性紅斑會在雙小腿出現多個深層、呈紅色發熱的結節,按壓時會加劇痛楚,部分病人會有發燒、疲倦和關節痛,特別以足踝和膝部較常發作。

區志森指結節性紅斑致病因素較多,難以完全預防。
免疫系統過敏反應
區志森指,「這類皮下脂肪組織炎症主要是免疫系統對不同抗原產生過敏反應,例如常見的引致咽喉炎的鏈球菌、呼吸道病毒、肺結核菌、腸道細菌(如耶氏桿菌)及寄生蟲(如阿米巴變形蟲)等。」此外,也有可能是因藥物而誘發結節性紅斑,例如黃胺類抗生素、某些消炎止痛藥和避孕丸。部分患者則與自身免疫疾病如炎症性腸病和貝西氏症相關,甚至罕有地與白血病或淋巴癌有關。女性懷孕時亦較容易出現結節性紅斑,與荷爾蒙變化相關。
治療方案以紓緩為主
結節性紅斑最常和腿部感染,例如蜂窩組織炎混淆,但後者較常影響單邊腿部,而且結節並非其特徵。診斷方面,醫生會根據臨床症狀,並安排相應檢查,包括皮膚活檢、血液及微生物學化驗。區志森指即使詳盡檢查,仍約有一半患者找不到明確病因。「病發時,患者應多休息,適當抬高患肢或以冰敷,都有助減少腫痛不適。」藥物治療主要以紓緩為主,例如常用於治療痛風的秋水仙鹼,其他包括消炎止痛藥和鉀碘等。個別情況需要短期口服類固醇,但就必先要排除活躍感染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結節性紅斑通常不會造成後遺症,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日後會復發。

日常為雙腿塗潤膚乳或按摩時,要留意腿部的皮膚狀況,有機會揭示身體隱患。
避免致病誘因
由於致病因素涉及感染、藥物、免疫及荷爾蒙等多方面,較難完全預防。「最理想的情況是找出致病誘因,再針對性避免或處理。例如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及戴口罩都有助減少鏈球菌或呼吸道病毒感染。」區志森提醒,對於一些致病藥物,患者應盡量避免服用。至於病因涉及自身免疫疾病的話,就需要妥善治療這些根本問題,以減低結節性紅斑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