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5-14 04:30:20
日報

身體無故不適 或情緒在求救!

分享:
身體無故不適 或情緒在求救!

身體無故不適 或情緒在求救!

現代生活步調緊湊,在種種壓力下,不少人的精神健康狀況面臨挑戰。據2022年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逾半市民的精神健康指數處於不合格水平,而且精神健康狀況良好的人數顯著下降。身心症患者通常因心理壓力誘發或加劇身體症狀,逐漸形成身心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當身體不適與焦慮的情況持續出現,並影響日常生活時,很可能患上身心症。香港專科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表示,「當長期處於焦慮、抑鬱與壓力之中,大腦會對身體的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進而干擾身體各器官的運作,導致各種生理症狀的出現。」

 

透過冥想、運動或放鬆練習,建立正向思維、紓緩壓力。

透過冥想、運動或放鬆練習,建立正向思維、紓緩壓力。

未必有器質性病變

身心症常見症狀包括:

腸胃方面:腸易激綜合症、腹痛、胃痛等;
耳鼻喉方面:耳鳴、喉嚨異物感、反覆頭暈頭痛等;
心臟方面:心口不適、呼吸困難等;
骨科方面:肩頸痛、腰背痛等;
泌尿及生殖系統方面:小便或下體不適等。

這些症狀未必有器質性病變,卻干擾患者日常生活。潘錦珊指,「如患者因為想緩解症狀,重複進行不必要及入侵性的身體檢查,便可能要承受所帶來的副作用和併發症,甚至增加心理負擔而進入惡性循環。另外,患者若有焦慮或抑鬱症狀而並沒有適當處理,病徵有可能變得嚴重。若有任何身體不適,建議及時就醫,釐清病因。」 

查找心理困擾

精神科醫生為患者作診斷時,會詳細詢問其身體症狀、評估心理狀態,並了解壓力源頭和是否存在焦慮、抑鬱或其他心理困擾。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適當的身體檢查,以排除身體疾病的可能。潘錦珊指出,「若檢查未能解釋症狀,而且其不適與心理壓力或情緒狀態有明顯關聯,那麼身心症的診斷可能性便會提高。」
 

adblk5
潘錦珊指身心症患者易因不必要的檢查而承受副作用。

潘錦珊指身心症患者易因不必要的檢查而承受副作用。

患者家人醫生相配合

治療身心症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方面。潘錦珊解釋,「心理治療目的在於幫助病人調整思維與行為模式,並加強對自己身體和情緒狀態的意識,方法包括放鬆練習、呼吸練習、靜觀練習和認知行為治療等。例如,認知行為治療通過協助患者識別及改變與症狀相關的負面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緩解其不適。」

藥物治療則幫助紓緩身體的不適徵狀和處理精神情緒病徵。例如,處方止痛藥紓緩痛楚,而精神科藥物如抗抑鬱藥有助緩和抑鬱或焦慮症狀。此外,患者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並配合適度運動,可促進身心狀態的平衡與修復。

5方法防復發

防止身心症復發,潘錦珊指出有以下方法。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運動或放鬆練習以建立正向思維,降低負面情緒和壓力。
認清壓力,正向面對:識別個人壓力來源,調整心態、環境或工作節奏。
愛惜自己,規律作息:建立正面興趣和適當社交生活,均衡飲食,並建立穩定睡眠周期。
配合治療,定期覆診:與醫生配合,結合藥物及心理治療,定期覆診。
家人關心,社會支持:家庭成員以正面態度和患者建立良好溝通,避免怪責患者,並且以理解態度協助患者建立信心。另外,患者和家人可以參與支援團體或教育講座,強化應對壓力的心理韌性和接受正確的醫療資訊。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