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時介入 支援青少年精神健康
隨香港社會急速發展與經濟壓力日增,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其中青少年與大學生群體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根據港大及中大2023年分別發表的研究數據,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正面臨不容忽視的精神健康挑戰。
港大研究顯示,約17%的15至24歲青少年曾出現焦慮、驚恐、情緒波動、躁鬱及思覺失調等症狀;而中大研究更發現,多達24.4%的6至27歲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內,至少經歷一種精神健康狀況,包括過度活躍、情緒行為問題、焦慮及抑鬱等。精神科專科醫生盧慧芬認為,數據不僅揭示本地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實況,也反映香港在心理健康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與國際趨勢相符。「國際研究顯示過去十多年間,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持續上升。」

盧慧芬指青少年正面對精神健康挑戰。
留意行為變化
盧慧芬強調,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童並提供適時介入與有效支援至關重要,「情緒問題在早期階段往往難以察覺,徵兆亦不明顯。青少年對於表達內心困惑、不快或焦慮或者會感到困難,因此,其情緒困擾常透過行為變化顯現,例如外向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出現睡眠問題、對學業失去興趣,甚至逃避上學。」這些行為轉變往往是心理問題的先兆,家長與教師應多加留意,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必要支持。
壓力難以疏解
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壓力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日益深遠。盧慧芬表示,若他們缺乏足夠心理支持和資源下就須面對未來規劃,其精神壓力將難以疏解,或加劇心理健康問題的惡化與突發風險。「當身體不適時,我們會自然求醫,面對持續情緒困擾也應如此。」盧慧芬指出,「透過及早介入處理,能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狀態。」

每個孩子的情況與需求各異,制訂個人化治療計劃尤為重要。
學習平衡理性與感性
在分析壓力反應差異時,盧慧芬認為,「青少年與成年人的大腦發展程度不同。青少年負責情緒處理的邊緣系統已相對成熟,但掌控理性執行與行為調節的前額葉仍在發展中。因此,青少年需要在感性與理性間學習平衡,並掌握應對技巧。若家人或可信賴的長輩能提供適當引導,此過程將更為順利。」
個人化治療計劃
對於精神藥物治療,盧慧芬理解家長可能存在的疑慮與抗拒,「由於每個孩子的情況與需求各異,治療目標與效果自然不同,制訂個人化治療計劃尤為重要。家長、孩子與醫生之間應保持充分溝通,深入了解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與限制,共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研究顯示,結合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通常比單一治療更能取得理想成效。藥物治療可在2至4周內改善大腦神經傳遞功能,協助情緒調節;而當患者情緒穩定後,他們往往能更積極參與心理治療,從而達至更顯著療效。
許多人因擔心在求學、求職或人際關係中被標籤,而選擇隱瞞心理健康問題。盧慧芬呼籲社會應將情緒困擾與身體疾病視為同等重要的健康議題,鼓勵有需要人士主動接觸適合自己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