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9-02 04:30:19
日報

長期控病 與慢淋共存

分享: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長期控病 與慢淋共存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慢淋」或CLL)是白血病的一種,雖然發展緩慢,但目前未有治癒方法,需要如慢性疾疾般長期控制。幸而口服標靶藥新一代BTK抑制劑最近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及安全網,可助患者長期用藥時大大減低經濟壓力。

CLL佔白血病約25%個案,由於第13對或第17對染色體受損,又或IGHV、TP53等基因突變,導致不成熟的惡性B淋巴細胞不斷增生,並影響正常血球生長,CLL細胞更可隨血液蔓延全身。註冊臨床藥劑師姚瑞麒指,「2022年香港有634宗白血病新症,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6.1人,兩者皆呈上升趨勢。」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張榮峰(左)及姚瑞麒。

影響正常血球製造

家族史、55歲或以上、男性、常接觸除草劑或殺蟲劑都可能增加CLL風險,而由於病情發展緩慢,患者未必出現病徵,只是在例行血液檢查時發現血球數目異常才確診。姚瑞麒表示,由於惡性細胞佔據骨髓空間,令正常血球減少,患者長遠會出現疲倦無力、貧血(紅血球低)、容易出血或瘀青(血小板低)、發燒和易受感染(白血球低)情況,其他包括夜間盜汗、體重下降、頸或胸口等淋巴腫脹。

口服標靶藥成一線治療

醫生會透過血液中淋巴細胞數量、貧血及血小板低現象,以及淋巴結、脾臟及肝臟脹大情況判斷CLL嚴重程度而制訂治療方案。姚瑞麒表示,如患者未有徵狀一般會先觀察;若需要治療的話,則有化療、CD20或CD52單克隆抗體及口服標靶藥3大類,其中口服標靶藥之一BTK抑制劑已成為一線治療選擇。

adblk5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患者如在療程中出現副作用,應及早求醫,毋須等待下一次覆診,以盡早處理。

心臟副作用減少

BTK蛋白是淋巴細胞的酵素,如被免疫抗原刺激,會促進B淋巴細胞增生;BTK抑制劑的作用就可阻止惡性B淋巴細胞異常分裂和增生,以延緩病情。惟第一代BTK抑制劑或致心房顫動、出血、高血壓等副作用,令部分年長患者未必適合長期使用,甚至要減藥或停藥,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姚瑞麒解釋,原因是第一代藥物靶點不夠精準,出現「脫靶效應」,影響了其他身體功能。

近年推出的新一代BTK抑制劑除靶向性更精準,其藥物有效濃度亦可在體內維持更長時間,加強療效。有研究比較兩代BTK抑制劑,發現新一代藥物的無惡化存活期和治療反應率都較高,惡化及死亡風險降低35%;雖副作用相若,但心房顫動及心臟病發生率大為降低,因副作用而減藥或停藥的比例亦下降5至7個百分點。

大減經濟壓力

柏臻慈善信託為支援CLL病友的慈善團體,創辦人張榮峰分享一名患者個案,65歲的陳女士在兩年多前身體檢查發現白血球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後確診CLL。陳女士透過柏臻慈善信託了解CLL資訊後,決定選用新一代BTK抑制劑控制病情,現時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恢復正常水平,能夠如常生活。陳女士擔心藥物費用成家人一大負擔,曾想過放棄治療,幸現在已納入安全網,大減經濟壓力。

ADVERTISEMENT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