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部及腦創傷 及時診治減後遺症
頭部的撞擊或搖晃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腦損傷。儘管腦部受到堅硬的頭骨保護,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如籃球、足球等運動或交通事故,仍可能造成腦部創傷及後遺症。
腦神經外科醫生彭家雄表示,腦損傷的類型繁多,包括年輕人常見的腦震盪、腦挫傷和腦硬膜外出血,以及年長者的腦硬膜下出血。腦損傷的症狀取決於受傷程度和位置,常見症狀有頭暈、頭痛、噁心、記憶及集中力下降等,且有時症狀不會即時出現。

彭家雄指腦損傷的類型繁多,診斷需要臨床問診及影像檢查等。
綜合影像檢查作診斷
診斷是治療腦損傷的重要環節。專科醫生會進行詳細問診,包括病歷、受傷經過及相關症狀。彭家雄強調,臨床問診可能不夠準確,因此需要客觀的腦部影像檢查,如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確定腦部損傷的情況。
腦硬膜外出血 或須二次檢查
曾有一名病人入急診時,電腦掃描顯示腦部並無出血,但病人隨後出現手腳無力並昏迷。急診後的第二次掃描發現腦部有硬膜外血塊,醫生立即進行開顱手術,病人最終康復。這案例告訴我們,初次造影可能未必顯示出血情況,因此須進行第二次檢查以確保安全。一般而言,腦部受傷病人需在醫院觀察48至72小時,確保無礙後才可出院。
腦震盪症狀或延遲出現
腦硬膜下出血多見於年長人士。彭家雄解釋,大多數輕微的腦硬膜下出血可在3至12周內吸收。若在吸收過程中出現腦神經受壓的症狀,醫生可進行微創手術將血液排出。
至於腦震盪,症狀可因創傷程度而異,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和記憶力下降等,這些症狀可能在受傷後一至兩周才出現。彭家雄建議,腦震盪患者應在受傷後的3個月內接受治療,忽視症狀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而及時治療可使大多數病人獲得康復。

避免煙酒、充足的睡眠是腦部康復的關鍵。
胞磷膽鹼促進腦部復原
在腦震盪的康復期間,病人應避免煙酒,確保充足的睡眠。建議每晚至少7至8小時的連續睡眠,以促進身體及腦神經的自我修復。此外,病人可服用腦部補充劑(如維他命和胞磷膽鹼),許多病人在1至3個月內可見顯著改善。
腦挫傷後可重返職場
一名38歲男會計師在菲律賓旅行時遭遇交通意外,造成頭骨破裂及腦損傷。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檢查顯示多處腦挫傷,但出血自行停止,避免了緊急開顱手術的需要。回港後,他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和記憶力下降等腦震盪症狀。經過3個月的藥物及補充劑治療,配合健康習慣與良好睡眠,他的症狀逐漸消失,最終重返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