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東北扶輪社「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10周年 何廣沛、詹天文親身體驗急救課程
由國際扶輪3450地區及香港東北扶輪社聯同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舉辦的「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自2016年啟動以來,至今已踏入第10年。計劃多年來成功培訓超過8,000名市民掌握CPR(心肺復甦法)及AED(自動心臟除顫器)使用技巧,學員當中包括不少中學生及大專生,進一步鞏固社區的生命安全網。
為慶祝計劃十周年,主辦單位邀請人氣藝人何廣沛(Matthew)與詹天文(Windy)一同報讀為期6小時的心肺復甦及去顫法證書課程。兩人順利通過考核,獲聖約翰救傷機構頒發急救證書,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新一輪教育推廣。

Matthew與Windy專心上課學習CPR與AED急救知識。
呼籲市民裝備救命知識
Matthew已是第四次參與教育計劃,見證受惠人數年年上升,能令更多人掌握CPR與AED的正確使用方法,「當遇上緊急情況時,便能即時伸出援手,這就是這項計劃最有價值的地方。」課堂內容與時並進,疫情後CPR部分以膠囊面罩復甦器(BVM)取代人工呼吸,既更合乎衛生原則,也能減低傳染病風險。「希望有朝一日能推動教育局,將CPR與AED課程納入學校必修科目。」

現場環境安全!
心靈與體力雙重挑戰
首次接觸CPR及AED課程的Windy發現急救並不容易,「原以為只是胸外按壓的簡單程序,卻需要完整、不可缺的多個步驟,少了一環都可能對傷者造成傷害。由於力度不足,按壓時手掌很快發紅且容易疲倦。幸好在導師指導下有所改善,但胸外按壓需達5厘米深度,我仍有進步空間,會繼續練習。相比之下,AED步驟簡單,我能較輕鬆掌握。」未來Windy會在社交平台上多作宣傳,鼓勵更多人接受訓練,推廣急救的重要性。
Matthew與Windy將於11月22日出席在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總部舉行的「心肺復甦法及去顫法教育計劃2025-2026」啟動典禮。屆時,二人將於台上分享參與課程的學習體驗與心得,期望透過公開活動進一步推廣急救知識,讓更多市民掌握這項能改變生命的技能。香港聖約翰救傷會訓練經理關惠之希望未來有更多個「十」年,攜手創佳績,讓更多市民學懂急救技術,推己及人,讓市民遇上意外時有更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