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真人扮AI,Builder.ai宣布破產,微軟、Amazon變債主。(X)
曾獲微軟(MSFT)、卡達主權基金(QIA)及軟銀青睞的英國AI新創Builder.ai,估值一度達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近日正式宣告破產。這間聲稱透過AI平台Builder Studio及虛擬助理「Natasha」讓非技術人士也能開發應用程式。然而,公司實際上幾乎無AI技術,依賴印度外包工程師手動撰寫程式碼,被譏為「全是人工,沒有智慧」,公司亦多次試圖修飾自身技術不足的問題,但最終仍無法走出財務困境,結束其營運。
綜合報道,當年仍以Engineer.ai名義運作的Builder.ai宣稱擁有「AI驅動的無程式碼應用開發平台」,承諾讓外行人也能「 像點披薩一樣簡單」 吸引投資者,微軟與卡達投資機構早年看好其概念,合共向Engineer.ai投入逾5億美元資金,協助公司快速發展。不過,《華爾街日報》於2019年揭露公司實際運作與宣傳不符,指出絕大部分程式碼均由工程師手動撰寫,AI 僅作輔助工具。Engineer.ai隨後改名為Builder.ai,並逐步承認其服務涉及大量人手代工,被業界譏諷為 「全是人工,沒有智慧」的「AI洗白」(AI washing) 典型案例。
破產前欠Amazon、微軟逾1億美元
今年2月,創辦人Sachin Dev Duggal卸任行政總裁,將職務交予新任行政總裁Manpreet Ratia僅3個月後,Ratia便於 5 月 20 日的內部會議中正式宣布公司已資金耗盡,將進行破產清算。
《金融時報》指出,Builder.ai崩塌不僅源於技術造假,其長期受過往錯誤決策拖累,無法修復積壓財務壓力,最終無力挽救營運狀況。 Builder.ai在破產前總共欠亞馬遜(Amazon)8,500萬美元,以及微軟3,000萬美元。 這筆債務主要來自於雲端服務和相關技術合作的未付款項。執行長Ratia在公司內部通話中明確向員工說明這兩項主要債務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