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諾貝爾獎化學獎3位得獎者。(互聯網)

3位得獎者的大會素描圖。(互聯網)
21:55 新增詳細內容
本年度諾貝爾獎今天(8日)公布化學獎,由日本、澳洲及美國3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他們分別為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Susumu Kitagawa)、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獲表揚在「金屬有機框架發展」(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貢獻。「金屬有機框架」(MOF)是一種納米級多孔晶體材料,可用於捕捉二氧化碳、遏制有毒氣體以及催化化學反應等,用途廣泛且潛力巨大。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今年的化學獎得主創造了具有巨大空間的新型分子建築,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在其中流動。它被稱為MOF,是以「金屬離子」(metal ions)為根基,並由「長鏈有機(碳基)分子」(long organic (carbon-based) molecules)連結,形成含有大型孔洞(cavity)的晶體。
MOF的一切始於1989年,當時羅布森嘗試以新方式來利用原子的固有特性,最終打造出一種新的分子結構,可惜它不夠穩定。及至1992至2003年,北川進及亞基為建造這種分子結構奠下堅實基礎,各自達成一系列革命性發現。

諾貝爾獎2025各獎項陸續公布。(互聯網)
北川進受莊子「無用之用」思想啟發
其中北川進證明氣體可在這些結構進出,並預測MOF可具有靈活性;亞吉則創造一種極其穩定的MOF,並證明其可被修改、賦予新特性。據報北川進是受莊子「無用之用」思想啟發,在研究生涯致力尋找「無用之物」的價值,秉持此理念研究多孔分子結構的創造潛力。
在3位得獎者的突破性發現後,化學家們透過改變MOF的結構,設計出能夠捕捉和儲存特定物質的材料,亦可用來發動化學反應又或導電等,至今已構建了數萬種不同的MOF,有望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可減排 可分解毒氣
例如有公司投入資金進行大規模生產與商業化應用,部分已取得成功,例如電子工業運用MOF材料,來封存半導體製程所需的某些有毒氣體。另有特定MOF可分解包括化學武器原料在內的有害氣體。也有不少企業正測試能從工廠與發電廠捕捉二氧化碳的材料,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有MOF物料可從沙漠空氣採集水分。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表示:「MOF具有巨大潛力,為定制材料和開發新功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其他獎項公布日期︰
文學獎 10月9日
和平獎 10月10日
經濟學獎 10月13日
化學獎 10月8日(已公布)
物理學獎 10月7日(已公布)
醫學獎 10月6日(已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