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啟言已接受逾3年的治療,當漸見龧光時,卻一波三折。 (資料圖片)
李盛林牧師昨晚(6日)以「走著一波三折的醫治之路」為題,發出李啟言(阿Mo)的第163封代禱信。信中提及李啟言(阿Mo)重傷後,有兩位醫生作出截然不同的判斷,一個說︰「阿MO這一生恐怕只能在床上度渡過」;另一位則看到Mo的希望︰「未來兩三年,脊柱創傷的醫療技術一定會有重大突破,阿MO將有機會受惠於這些進展,甚至重新站起來。」正因「有機會重新站起來」這一句,為Mo一家帶來希望與動力。

阿Mo早前公開自己近貌。
當阿Mo勇敢行在醫療創新技術上,一步一步看見曙光,由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時候,近日卻遇上重大波折,李盛林曾承諾︰「會承擔阿MO的醫療費用」的一方,未能確實能繼續承擔,他坦言,「前方的路該如何前進,我們仍未知曉。雖然現已找到前沿治療的途徑和聯繫, 卻仍需要足夠的資源支持,才能真正走下去。若兩者皆失,我們是否只能無奈接受現實 ?」回首過去三年多,李父直言,「我們之所以能安心尋求最先進的脊柱創傷治療方案,全因當初一位相關人士的口頭表達。每當回想起這震撼全港乃至全球的事件——正因為如此規模,史無前例的舞台事故,心底仍不禁湧起一陣悲鳴。」
同時,在治療安排上多次受挫,有好幾次以為一切已經準備妥當,最終卻仍不得不耗費大量心力、時間,甚至金錢,重新調整行程,再度等待出發的時機。最令人困擾的是,相關的治療用品和器材早已備齊,而其中部分物品若未能在預期時間內使用,便會失去原有的功能與療效。李父又透露,日前凌晨再度經歷了一個令人緊張卻又無奈的時刻,就是原本的護理人員尚在,外聘的護理卻突然失聯,「身為父母,我們雖從未嘗試過協助處理『放大便』事宜,但當時也只能親自動手。在阿MO的指引下,幸好最終順利完成。」
李盛林牧師/李啟言 (阿Mo)第163封代禱信 「走著一波三折的醫治之路」
(一) 啟言 (Mo ):
1) 「起初的治療判斷」:
還記得三年前阿MO出事後接受治療時,兩位醫生的話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一位說:「阿MO這一生恐怕只能在床上度渡過」;另一位卻說:「未來兩三年,脊柱創傷的醫療技術一定會有重大突破,阿MO將有機會受惠於這些進展,甚至重新站起來。」正是這句「有機會重新站起來」,為阿MO和我們帶來了希望與動力,而不是絕望的宣判。除了祈求上帝的醫治,我們也持續關注前沿科技在脊柱創傷治療上的發展,期待能為像阿MO這樣的患者帶來曙光。因此,我們始終朝著這個方向祈禱,並積極尋找每一絲可能的出路。
2) 「資源的真空與信心的掙扎」:
「…會承擔阿MO的醫療費用」——正是這一句承諾,為阿MO開啟了治療之路,也成為他過去三年來堅持前行的力量。 然而如今,這份支持似是未能確實繼續,前方的路該如何前進,我們仍未知曉 。雖然現已找到前沿治療的途徑和聯繫,卻仍需要足夠的資源支持,才能真正走下去。若兩者皆失,我們是否只能無奈接受現實 ?回首過去三年多,我們之所以能安心尋求最先進的脊柱創傷治療方案,全因當初一位相關人士的口頭表達。每當回想起這震撼全港乃至全球的事件——正因為如此規模,史無前例的舞台事故,心底仍不禁湧起一陣悲鳴。
3) 治療安排的多次受挫:
在安排治療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我們以為一切已經準備妥當,最終卻仍不得不耗費大量心力、時間,甚至金錢,重新調整行程,再度等待出發的時機。最令人困擾的是,相關的治療用品和器材早已備齊,而其中部分物品若未能在預期時間內使用,便會失去原有的功能與療效。儘管一切或許可以重頭開始,但那種失落與無奈,那種原本期待能夠更進一步的康復願景,彷彿在瞬間失去了方向,令人倍感徬徨無措。
(二) Mo爸媽:【生命經歷體驗分享】:患得患失的陪伴旅程
昨日凌晨二時許,再度經歷了一個令人緊張卻又無奈的時刻。原本的護理人員尚在,外聘的護理卻突然失聯。正急需人手處理阿MO的需要時,卻不見其人影。身為父母,我們雖從未嘗試過協助處理「放大便」事宜,但當時也只能親自動手。在阿MO的指引下,幸好最終順利完成,那時已是凌晨三時多了。」隨著阿Mo 治療過程的變化,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帝無條件的愛與拯救大能,更感謝神和你們的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