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營主導北都發展 還須拆解舊法創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除提出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例,以政府先行基建和規劃,民營參與模式發展。更明確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級,宣布成立由他親自領導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由司長級官員牽頭的工作組,協調政府部門在審批過程中拆牆鬆綁、精簡程序。未來民營主導參與的深入程度是加快北都發展步伐的關鍵,政府還須盡快破除過往不合時宜的政策,讓民營機構騰出空間創新創業,讓企業家充分發揮所能。
施政報告將北都發展獨立成章,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將下設三個小組,分別應對發展與營運模式、大學城建設及總體規劃中的具體挑戰。政府將於明年內訂立專屬法例,授權制定簡化程序,包括設立法定園區公司,並為其開設專項撥款渠道。這些措施無疑為北都的拖拉機裝上了引擎,但引擎究竟能拉動甚麼,仍待實質內容填充,必須借助民營智慧與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來共同構建。政府應避免設定過度細緻的限制,否則可能導致發展效益不彰。尤其政府一直強調基建先行,但不代表基建落成後一定有相配合的規模發展。
以珠海特區橫琴發展為例,該地原為人煙稀少的小鎮,在國家賦予新定位與政策支持後迅速發展,現已集聚大量甲級寫字樓、住宅、科技與工業項目。然而,當下發展不似預期,商廈空置率高企。譬如部分毗鄰口岸的商廈,空置率仍超過五成。橫琴經驗表明,澳門的經濟輻射能力有限。而在香港當前經濟疲軟的背景下,是否具備足夠的動力來推動規模如此龐大的北都建設,實需要步步為營。
北部都會區首個較大型項目——洪水橋發展區,正面臨重大挑戰。明日大嶼計劃已決定在今屆政府任期內不再積極推進,原規劃中由洪水橋經跨境鐵路接駁前海,再透過「明日大嶼」鐵路延伸至中環核心區的構想,恐難實現。因此,洪水橋的發展方案須作出相應調整。在基建銜接方面,須採取大刀闊斧的改進措施。較務實的做法是善用現有陸路網絡,既然香港已實現網約車合法化,應盡快建立跨境網約車的法規框架,使洪水橋成為首個實現低成本、高便捷雙向往來的新發展區,便利市民跨境通勤,亦促進大學城使用者雙向奔赴。此外,遊艇經濟暫時選址未涉洪水橋區海域,未來或能組建跨境遊艇選點。
此外,政府既已明確讓民營商業智慧主導土地發展,便應從更高層級破解陳舊法規。自2006年禁止散養家禽以來,活雞進口量大減,街市活雞銷售亦受限制,這不僅打擊本地農業,更損及香港美食天堂的美譽。香港應重新檢視禁養家禽政策,在北都合適區域興建多層養雞大廈,借助創新科技降低傳播風險,重建本地鮮雞產業鏈,從而助力餐飲與旅遊業振興。
要充分發揮北都的區位優勢,必須吸引內地居民頻繁往返。本報多次倡議,關口設施應全盤檢討,跳出純功能型過關建築的思維,借鑑內地口岸經驗,將關口與步行範圍內的住宅、零售、娛樂設施無縫結合,善用兩制下的體驗差異,增強對內地市民的吸引力。此外,2013年因雙非和奶粉短暫短缺而實施的「限奶令」,確應考慮撤銷,從而增添內地居民來港購物的理由。
當前北都發展機遇與風險並存,最大風險在於政府投入巨資基建後,民營機構與發展內容卻未能及時承接。因此,政府應在過程中減少主導,給予企業家更多提出創新構想的空間,並從法規層面全面檢討、撤銷過時限制。唯有大膽想像、破舊立新,北部都會區才能真正發揮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