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喜歡都是做文化工作,每當走進大會堂和文化中心,看到琳瑯滿目的海報,便很滿足。」陳達文說。他歷任大會堂首任副經理、首任文化署長,以至藝發局主席,推動多個本地大型藝團創立,一甲子以來見證香港本地文化藝術發展。由最初擔任文化藝術設施和活動的「大管家」,到後來任職政務官,在不同部門為各樣政策獻計,陳達文直言最享受的仍是做藝術工作。多年來,乃至回歸後,本地文化生態幾歷變遷,陳達文認為,香港作品的水平依舊頂尖;而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要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
記者:朱慧恩 圖:蘇文傑

陳達文曾任藝發局副主席及主席。(藝發局提供)
陳達文雖已年過九旬,但精神矍鑠,說起以往在藝發局,以至各政府部門的工作往事,滔滔不絕。陳達文在1961年出任大會堂副經理,1976年成為首任文化署長,既要負責文化設施籌建,亦要策劃文化藝術工作,可謂「軟硬兼施」。在1996年和2002至04年間,他先後獲委任為藝發局副主席和主席,可說是本地文化界的活字典。
本港的文藝創意產業,在過去廿多年一直蓬勃發展,國家也瞄準香港此優勢,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縱使退下火線多年,陳達文依舊關注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他認為,香港要擔任此角色,就要有廣闊的視野。他直言,香港的表演藝術作品是大灣區最佳,不論是水平還是創新性。他憶述:「當時中樂團成立,最大挑戰是樂曲不夠;到現時已有數千首新曲,民族樂器演奏樂曲最大的資源是香港中樂團,不只水平高,更推動中樂在全世界發展。」雖然內地不乏樂團,但陳達文指出,香港本是國際大都會,能夠吸引具國際水平的樂師落戶,這是香港一大優勢。

藝發局歷年推出不同資助計劃,圖為「三年計劃」發布會。(藝發局提供)
七十年代成立多個中華文化藝團
七十年代,陳達文擔任文化署長,當時因內地文革,不少內地的文化藝術專才湧港,觸覺靈敏的他,已看到中華文化在港發展的契機。其後成立了數個推動以中華文化為主的表演團體,包括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和香港話劇團,連同香港管弦樂團等,成為香港表演藝術的基礎。
作為藝術交流中心,陳達文認為,香港肩負着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令香港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到世界的窗口。他指,現時中國政府重視一帶一路發展,香港可把中華文化向這些國家傳播,同時亦輸入他們的文化,「讓港人知道不只西方文化,還有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

陳達文認為香港藝團管理達國際級水平,可與內地分享。
推動港藝團到內地演出
除了文化傳播,近年政府亦鼓勵本地藝團到大灣區,以至其他內地城市交流。陳達文認為,香港有人才有經驗,香港作品在內地亦十分受歡迎;加上內地表演場地多,卻不夠藝團演出,故「內地演出絕對要推動」。他亦指,香港的藝團管理達國際級水平,亦可以把這些經驗分享到內地。
陳達文認為,要文化藝術產業能夠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他憶述,當年藝發局成立後,主力資助中小型藝團,並演化成表演藝術生態圈。時至今日,他認為仍要繼續為中小型藝團提供更多資源,局方可由現時的「資助」,發展成「贊助」,「由頭睇到尾,包括宣傳、票房和舞台設計等。」
適逢今年是藝發局成立三十周年,藝發局在6月至10月期間三十周年誌慶藝術節,聯同藝發局資助藝團及藝術家,舉行一連串藝術節目,涵蓋音樂、戲劇和舞蹈等;亦設有不同工作坊、導賞團和社區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