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浸會大學團隊研發的檢測器可透過偵測「舌象」反映用戶身體狀況。(蘇文傑攝)
科技日新月異,不少本地創科團隊均在為如何以創新科研技術提升本港市民的生活質素而努力。香港浸會大學團隊研發的舌像健康檢測器,讓用戶透過「觀舌辨食」人工智能(AI)應用程式,以AI影像協助拍攝使用者的舌象,觀察舌頭的變化,由普通感冒至糖尿病作初步偵測。
「觀舌辨食」檢測器會分析使用者的舌頭影象,有否出現黃苔、舌苔變厚或舌苔是否有裂紋等情況,藉此偵測其身體是否有急性的感染,讓使用者對於身體狀況作一個初步的分析。同一時間亦能對於該舌象,對比糖尿病人的舌頭相似度有多高,作一個自動判斷,以作為糖尿病的篩查應用。香港浸會大學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張世平教授表示,檢測器目前篩查糖尿病的準確率可達至85%。張世平表示,觀舌辨食應用程式以手機的後置鏡頭拍出對焦、專注的舌頭影像,加上以人工智能輔作拍攝,相信可做到比市面上用前置定焦鏡頭更為清晰。除此之外,應用程式更能讓用戶遠程聯繫中醫師進行諮詢。
除浸大的研究外,由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研發,為膠囊內窺鏡所設計的無線高速數據傳輸專用系統晶片,能應用雙鏡頭,可傳輸1080P高清圖片,其傳輸速度更比目前市面上一般膠囊內窺鏡快6.2倍,整個膠囊內窺鏡大小約等於五毫硬幣。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覃兆童博士指出,比起傳統內窺鏡具侵入性及只能檢查胃和大腸,膠囊內窺鏡能完整檢查整個消化道,且可自然排出體外,停留在最多不超過3天。由團隊所研發的晶片則可以解決以往膠囊內窺鏡拍攝圖像清晰度太低的問題,相信可大大增加膠囊內窺鏡的普及性,減少人們對接受侵入性檢查的憂慮。
至於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學生團隊,則研發出智能路燈Intellilight。學生團隊因留意到不少關於二次事故的新聞,於是萌生出想為這些悲劇尋求解決方案的念頭。團隊研發出以AI模組偵測路上意外的警報系統智能路燈,當發生意外時,可以及時通報至主機,並傳送至其他路燈。
以上研發項目將會在「創新科技嘉年華2025」展出,活動於下月18班至26日在科學園舉行,為期9天展出本地的大學、研發中心、機構或政府部門的科研成果。創新科技署長李國彬預料會有20萬人次參與活動,與往年一樣希望可以吸引一家大小參加,為在港實現創科普及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