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明德(左2)表示,微創手術令患者接受程度較高。(陳穎琳攝)
部分腦癇症病人若經藥物治療一年以上,仍無法有效控制腦癇發作,或須接受手術;但傳統手術涉及開顱,患者復元時間較長,出血風險亦較高,令病人卻步。瑪麗醫院去年引入配備機械臂及定位系統的新儀器,協助跨專科團隊在施行腦部手術時,可更精準地置入電極針等,除提升手術準確度和縮短手術時間,亦能避免傳統大範圍開顱手術,成效亦見良好。
腦癇症是一種令患者反覆出現抽筋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約70%患者可藉定時定量服用處方藥物以控制發作。若經過至少兩種抗腦癇藥物治療一年以上,仍無法有效控制腦癇發作,即屬「藥物難治型癲癇」,或須接受腦癇手術。惟以往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入侵性腦電圖定位手術」找出病發根源,該傳統手術不僅牽涉大範圍開顱,步驟亦較為複雜,令不少患者因此而卻步。
瑪麗醫院去年1月引入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至今已協助逾10宗涉及跨專科的相關手術,包括腦癇症及運動障礙等患者,成效初步均見良好,無個案出現併發症。外科醫生在檢查到懷疑引致腦癇病變的位置後,利用其三維影像規劃軟件,預先繪製患者的腦部結構顯示病變位置作術前定位;並能以極小的顱骨開口,精準執行複雜的腦部手術。不僅提高了手術準確度和速度,更重要的是可免去部分患者對大範圍開顱手術的疑慮。
現年45歲的羅先生稱,自15歲出現癲癇症狀,最嚴重的情況1個月內曾癲癇發作逾10次,大大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惟因擔心大範圍開顱手術的風險,故多年來一直無接受手術。
他表示,醫院去年引入裝置,他聽取了醫生講解後,願意接受新型手術,期間在其顱骨開數個小孔植入15條電極以便做立體腦電圖。紀錄了21天的腦電波數據後成功確認病症源頭,醫院為他完成臨床腦部射頻熱凝術,在程序完成當日亦可移除所有電極,他翌日出院。目前已1個月未有再癲癇發作,醫生團隊會跟據腦電圖數據持續跟進患者狀況。

以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協助植入每支電極。
植入每支電極平均時間短一半
瑪麗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杜明德指出,以「全自動機械人立體定位輔助系統」植入電極可減少誤差,令外科醫生落針更準確;植入每支電極的平均需時更較以往大幅縮短逾一半,加上微創手術令患者接受程度較高,亦加快其復康速度。醫院於透過宣傳此微創新技術,令更多患者願意接受手術;醫院腦癇綜合治療團隊亦將持續提升整體服務量,加強協作,篩選適合手術的腦癇症病人並為其制定治療方案,以縮短治療的輪候時間,確保更多患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