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葵涌劏房街坊會及環保組織低碳想創坊,上月量度一般劏房、工廈劏房和「天台、平台及閣樓」等共31個不適切居所的室內溫度。(周令知攝)
葵涌劏房街坊會及環保組織低碳想創坊,上月量度一般劏房、工廈劏房和「天台、平台及閣樓」等共31個不適切居所的室內溫度,進行為期20天的室內溫度調查,並以同區公屋戶作比較。結果發現,受測的居所平均室內最高日間溫度介乎32.1度至39.9度;室內最高夜間溫度則達到31.8度至36.3度,而天台屋、平台屋及閣樓等夜間最高體感溫更達44度。
調查提到,近九成受訪居民指酷熱天氣對身心健康有「極大或頗有」影響,有受訪者稱只能多開風扇和多洗澡,電費負擔亦加重,只靠中電單次性津貼不足夠,希望政府能補貼相關費用。其中居住於天台平台的街坊會成員陳小姐(化名)指,居所位置西斜,全日都很熱。由於開窗不時會有雨水飄入屋,因此關窗屋內就會很悶焗;自己每日都洗幾次澡,會長期開風扇,電費會有三百元左右,平日會「慳住用」;而且每晚只能睡四小時,會因太熱而中途驚醒,影響上班精神。
街坊高溫下頭暈、中暑
葵涌劏房街坊會會員吳小姐指,無論居民住在葵青區或是其他區域的不適切居所,全部都深受酷熱天氣之苦;很多街坊在高溫下會有頭暈、甚至在家中中暑,雖然冷氣可紓緩炎熱,但劏房濫收電費情況嚴重,住戶單月電費開支高達1,250元,基層住戶難以長期負擔。
因此,她希望,政府重視室內熱夜健康風險,制定針對酷熱天氣的管治政策;建議關愛基金在每年酷熱天氣警告頻繁的月份,為不適切居所住戶提供限時的酷熱天氣津貼;此外,增設社區避暑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