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青局內地專題實習計劃 – 敦煌青年實習計劃2025」順利啟動,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程亮先生(前排左七)、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雪麗女士JP(前排左八)、敦煌青年實習計劃義務顧問紀文鳳女士GBS, SBS, JP(前排左六)與一眾學生代表合照,共同開啟絲路文化探索之旅。
「敦煌」二字,對於不少香港年輕人而言,或許只存在於歷史課本或遙遠的地理概念中。然而,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全額資助、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的「民青局內地專題實習計劃 - 敦煌青年實習計劃2025」,正悄然改變這種刻板印象。青年廣場今年再度帶領一批大專生親赴敦煌,為期六星期的實習不僅讓他們深入認識千年石窟文化,更激發了青年人對國家歷史的認同感與文化傳承的熱情。
今年的實習計劃格外引人注目,參與學生的背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除了傳統上與敦煌文化相關的歷史、中文、藝術系學生外,亦有來自法律、心理學、和工程學的青年參與其中 。這打破了過往大眾對文化交流僅限於文科生的固有認知,也證明了敦煌文化的魅力足以跨越學科界限,觸動不同領域的年輕心靈。
來自香港大學中文及教育系的黃靖淇分享道:「初識敦煌,它於我不過是教科書上泛黃的章節;而今別離,方知這千年文化竟是如此鮮活的存在。學者季羨林先生說四大文明只在敦煌深度握手——而佛道交融的249窟就如他們『交換名片』的咖啡廳,也像極了香港茶餐廳裏的中西合璧。這次實習讓我體會到,文化傳承不是古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在千年智慧中,以新穎視角探索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表達,與當代生活撞個滿懷。」

香港青年學子在敦煌莫高窟深入學習,從書本走向實踐,親身感受千年石窟藝術的博大精深。
而來自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學生鍾青朗則從文學視角分享他的獨到見解:「作為英文系的學生,我過去習慣解構分析文字與敘事。但在敦煌,我學會了『感受』壁畫。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都是一個無聲的故事,承載着千年前人們的信仰、生活與想像。我驚訝於這些非文字形式的敘事力量,以及它們如何跨越語言障礙,展現人類共通的情感與追求。」鍾青朗的體會,展示了不同學科背景如何能從敦煌文化中找到與自身學科的連結,並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從「門外漢」到「見習講解員」:六週蛻變之旅
是次實習計劃為期六週,分為培訓與實習兩大部分,學生們在敦煌度過了三週的密集培訓及三週的實踐學習 。實習內容豐富多元,涵蓋敦煌人文地理、講解員指導訓練、專題學習及講解實習。學生們有機會親身參觀莫高窟、歷史遺跡及展示中心,深入了解敦煌研究院及莫高窟的歷史及文化。
最令人稱道的是,在培訓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實習生們在通過導師考核後,便能正式成為敦煌莫高窟的「見習講解員」 。這表示他們不再只是參觀者,而更是能夠親自向遊客講解洞窟奧秘肩負起宣揚敦煌文化重任的講解員 。這種深度參與的模式,無疑讓學生們對敦煌文化的理解從表層知識躍升至實踐層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實習生黃靖淇實踐所學成為敦煌莫高窟的實習講解員,為遊客導覽和解說洞窟,宣揚敦煌文化。
不僅是文化傳承 更在於民族情感的連結
是次計劃的成效不僅止於文化知識的增長。學生們透過參觀石窟復修及治沙工程等活動,切實加強了環境及文物保育意識 。更重要的是,實習生有機會與當地導師、學者、工作人員及遊客深入接觸,這份人際互動的體驗,加深了他們對敦煌乃至整個中國的認識,強化了對祖國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雪麗女士,亦親自到敦煌與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程亮先生共同表達了對青年學子的殷切期許 。這份重視,也進一步鼓舞了學生們積極學習。
自2016年起,青年廣場在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的帶領下一直積極推動一系列「探藝敦煌」活動,至今已帶領逾百名香港青年親赴敦煌體驗交流 。這份長期耕耘的堅持,正為香港與內地青年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樑,讓敦煌這顆「絲路明珠」在香港年輕一代的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回港後,這些「敦煌文化大使」將繼續以各樣的方式,延續敦煌文化的傳承使命,讓這份千年瑰寶在香港社會生根發芽,結出豐碩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