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署6月將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吳康琦攝)
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舉辦「香港非遺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為響應國家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將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並推出多項活動。
活動涵逾百個非遺項目
首屆「香港非遺月」由本月31日開始至7月1日,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舉行逾80場非遺表演、60個非遺互動體驗攤位和20個「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希望藉此提升市民及旅客對香港及內地非遺的認識。
今年度非遺月重點活動包括嘉年華、同樂日、展演、高峰會、講座、考察活動及工作坊等,涵蓋超過100個香港及內地的非遺項目,包括逾50項香港項目及逾40項內地項目,活動有逾50名非遺項目工作者參與,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包括粵劇、舞麒麟、舞龍、木偶戲、英歌、吹糖、鋪金箔和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等。
公眾可免費參加有關活動,對象包括親子、銀髮群體、青少年、學生、專家、學者和旅客,非遺辦預計整個月活動總參與人次不少於10萬。其中,「非遺精華遊蹤」導賞團精選油尖旺、荃灣、大埔、沙田、東區和離島區6個地區,帶領市民和旅客探索社區的特色非遺,網上亦將於本月底推出相關地區的「非遺精華遊蹤」地圖指南和影片,供公眾隨時前往各區瞭解相關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