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陳文浩、陳景宏、羅國凱和理大教授徐鑫講述騙案和防騙措施。(周令知攝)
騙徒的行騙手法愈趨「高明」,即便大學生也容易墮入陷阱。警方數字顯示,今年首7個月錄得逾2.4萬宗騙案,損失金額達43.4億元,升幅有所放緩。就內地大學生的騙案而言,涉假冒官員的電騙雖僅列次位,惟損失金額最高,單是上半年涉款逾4,800萬元。警方又發現,自今年初起,涉及內地生租樓騙案有上升趨勢。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首7個月合共接獲24,644宗騙案,按年微升1%;損失金額達43.4億元,按年跌15.6%,整體騙案升幅有放緩趨勢。學生被騙情況方面,上半年有957名專上院校學生被騙,其中內地生佔32.7%。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羅國凱表示,經分析後,發現內地生遇網購騙案和求職騙案升幅明顯,按年分別激增216%和176%,錄98和36宗;至於假冒官員或客服的電騙數字,雖按年下跌逾四成,但損失金額仍佔最多,達4,823萬元,佔內地學生總損失達八成。
港漂碩士生接假公安來電失逾千萬
最大單一損失達1,097萬元,案件涉及一名25歲內地碩士生。今年4月,受害人接獲冒認入境處的來電,稱其名下的銀行戶口涉金融騙案,並將電話轉駁至假冒珠海市的公安局。騙徒出示偽造的保密令施壓,並要求受害人配合調查,作資金監管。其後受害按騙徒指示,將1,097萬分別存入騙徒提供的銀行帳戶,騙徒之後指示受害人再額外轉帳更多資金,最終銀行職員發現異樣並報警,揭發事件。
羅國凱又指,自今年初,涉租樓的騙案亦有上升趨勢,逾九成受害人為內地生。他指,騙徒刊登廣告,以有便宜的樓盤出租作招徠,當受害人「落搭」繳交保證金後,騙徒便逃之夭夭。
此外,警方又發現有內地生替「假冒官員」詐騙集團做跑腿,當中一名19歲的內地生,冒充廉署人員向受害人派發「公函」,訛稱受害人涉洗黑錢罪行。警員其後在其身上檢獲偽造的廉政公署證件和假公函,初步料涉3宗案件,涉款達879萬元。羅國凱指,有騙徒誘騙受害人在轉帳後參與所謂的特務行動,並訛稱完成任務後可以取回損失金額,提醒學生要提防騙上騙。

警方印製不同的防騙宣傳品並派發。(周令知攝)
實時偵測及介入個案見效 金管局月內推詐騙風險指標
近年警方與金管局推出不同措施打擊騙案。金管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洗黑錢)陳景宏表示,銀行及警方透過實時偵測及騙案預警識別到的詐騙宗數由去年首7個月的700宗,升至今年同期的2,200宗;主動識別及介入的個案佔比,由去年首7月的2.9%,升至今年同期的9%;損失金額則由115萬元,下降至今年同期的76萬元。
陳景宏指,為協助業界更有效識別潛在詐騙個案,金管局將在本月內向所有零售銀行提供詐騙風險指標。風險指標是警方和銀行業界,透過分析案件和最新手法,從而歸納出一些帳戶活動常見可疑情況。他表示,金管局會要求銀行參照此風險指標,提升詐騙交易聯控系統的效能。
香港青年協會亦為受騙或因騙案被捕的學生提供支援和輔導。青協副總幹事陳文浩指,青少年有不同的受騙原因,例如對詐騙手法認知不足;亦有人面對情感上的缺失,渴望被認受,易受操控或被騙。他建議,青少年應小心保護個人資料;面對陌生人要保持警覺,不要開啟視像。如對帳戶有疑問,應直接聯絡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