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8-31 10:00:00

孩子沒耐性易發脾氣? 衛生署分享5大培養自制力貼士:要承受適當後果

分享:
孩子沒耐性易發脾氣?衛生署分享5大培養自制力貼士 要承受適當後果

史丹福大學曾進行一項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中,32名小朋友獲發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立即吃掉棉花糖,或等15分鐘後再額外獲得1份棉花糖。結果發現,能等待15分鐘的小朋友,長大後個人成就較高,反映自制力對孩子的重要性。衛生署分享5大貼士,幫助家長培養小朋友的自制力。即看下文!

小朋友一發脾氣就「lur地」是大部分家長的煩心事。(網絡圖片)

小朋友一發脾氣就「lur地」是大部分家長的煩心事。(網絡圖片)

1.身教最重要

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身作則,示範如何擱置享樂。例如,父母可以先洗好衣服才看電視,讓孩子明白先完成目標,再享受的滿足感。

2.教克制及放鬆的方法

在情緒失控前,孩子一般會在行為上表現出警告訊號,當中包括雙拳緊握、眉頭緊皺或雙眼通紅。家長不妨在他們情緒失控前,引導孩子用以下方法放鬆自己: 

  • 教孩子對自己說「停!」控制衝動的情緒。
  • 說出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得不到想要的,很惱怒。不如現在先放鬆一下,再去看看有甚麼可以做。」
  • 慢慢地跟着自己的節奏深呼吸,學習放鬆情緒。

3.學習輪候

在日常生活中,讓小朋友學習等候他想要的。例如:當家長正在打掃時,可叫孩子耐心等候,告訴他媽媽/爸爸要先吸好塵,才拿茶點給他吃。

家長可在孩子等候時,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增加他們的耐性,例如與孩子一起唱歌或猜包剪揼等。但孩子的耐性會因年齡和自制能力而有所不同。假如孩子可以耐心等候,父母須稱讚他。

adblk5
孩子的耐性會因年齡和自制能力而有所不同。(網絡圖片)

孩子的耐性會因年齡和自制能力而有所不同。(網絡圖片)

4.教孩子「自我提醒」

小朋友知道及能夠提醒自己甚麼是不對的或應該做的,家長可教孩子提醒自己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怎樣做。例如他們可對自己說:「媽媽說雪糕要留待吃飯後才可以吃」、「不可以打人」、「握握手做個好朋友」等。 

5.承受相應及適當的後果

父母可與孩子談論要遵守的規則,讓他明白甚麼是可以接受和不可接受的。

有需要時,父母應對他作出引導,請孩子停止不當的行為,並提醒他遵守規則。

家長應先指出小朋友的不當行為,並解釋承受相應結果的原因。例如「你並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內做好功課,現在你遲了完成作業,所以你今晚不可以看喜歡的電視節目。」當然家長須留意結果有否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例如,孩子發脾氣時打碎玻璃杯,他未必能夠處理行為後果,較難清理玻璃碎片,需要家長清理。

小朋友守規矩和有適當的表現時,父母要稱讚他,讓他更為願意控制自己行為及情緒。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衛生署7大教育貼士|助家長育成誠實有禮好孩子

立即更新/下載AM730手機APP 體驗升級功能

全新會員積分獎賞計劃 打開App進入會員專區體驗升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