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05-24 16:00:00

孩子爭玩具怎麼辦 衛生署推3大管教建議 要刻意忽視子女行為?

分享:
孩子爭玩具怎麼辦 衛生署推3大管教建議 要刻意忽視子女行為?

小朋友不願意分享玩具、爭玩具,甚至為了玩具而打人,可能令到不少家長擔憂。衛生署推出3大建議,讓家長參考如何管教子女。

家長應及早處理孩子稍為不當的行為,避免他們的行為惡化。父母處理孩子不當行為時,應先從溫和的策略着手,以免關係緊張。

某些小朋友會有搶玩具等問題行為。(網絡圖片)

某些小朋友會有搶玩具等問題行為。(網絡圖片)

刻意忽視

當孩子做出輕微、無傷害性或引人注意的問題行為,例如一邊拿起玩具作勢拋擲,一邊留意大人的反應。家長應該對小朋友的行為視若無睹,不做出任何反應,包括喝止等。

待小朋友完全停止問題行為後,家長可再次注意他,用其他話題分散小朋友注意,並盡快找機會讚賞他正確的行為。孩子可能為了得到成人注意而變本加厲,但只要家長堅持「刻意忽視」。小朋友會逐漸理解到自己的問題行為是不會得到家長注意,從而慢慢減少問題行為。 

承擔適當後果

當孩子不守規矩時,運用正面方法較打罵更為有效。家長可讓子女承擔不同後果。

-合理後果:在安全情況下,家長不妨讓小朋友承擔合適後果,例如暫停引發他不當行為的活動,或拿走引起問題的玩具。 

-冷靜時段:把孩子帶到活動現場外圍,例如是安排孩子坐在一旁冷靜5分鐘,但他仍可看着活動進行。冷戰期間,家長不應給予任何注意,假如孩子反抗,不願意坐下,父母可以輕按着他。

-隔離時段:執行方法與冷靜時段相近,先將子女帶離現場冷靜,令他無法看著活動進行。隔離孩子的地點要安全、光線充足及沒有吸引他的事物。切忌將隔離時段稱為「關黑房」,令孩子認為自己是接受恐怖的懲罰。

通常執行合理後果的時間不應超過半小時,冷靜時段和隔離時段則最多5分鐘便足夠。執行完畢後可讓小朋友重返活動,切忌對孩子說教,避免挑起他的反面情緒。

adblk5
事後切忌對孩子說教,引起他的反面情緒。(網絡圖片)

事後切忌對孩子說教,引起他的反面情緒。(網絡圖片)

預先準備減低「高風險犯案」

如果孩子經常在某些情況出現不當的行為,例如在超級市場會興奮地跑來跑去,家長不妨需要預先計劃,減低孩子做出「高風險」問題的機會。當中包括,事前與孩子協議規則,定下遵守規則的獎勵及不守規的後果,並且準備玩具或活動幫助小朋友打發時間。

例如在超級市場時,請小朋友幫忙推車或跟他一起算貨品價錢等。家長同時可以帶備輕便獎品,如貼紙或蓋章,當他表現理想時用作即時獎勵,配合口頭稱讚。逗留超級市場的時間不適宜太長,當孩子進步時才逐漸加長時間。事後與孩子一起作出檢討,先稱讚他做得好之處,再商量下次可以如何改善,令他更積極改進。

資料來源: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