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舉行的「彭修文作品專場 II —— 圖畫展覽會與秦.兵馬俑」音樂會同樣使用環保胡琴
香港中樂團於4月11-12日舉行一連兩場「彭修文作品專場 II —— 圖畫展覽會與秦.兵馬俑」,音樂會以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演奏,並於音樂會入口設置「環保及系列」展區,在音樂會上,香港中樂團刷新「累計最多人體驗環保胡琴系列」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由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官方認證人鍾善恒宣佈世界紀錄刷新成功,並頒發獎狀予香港中樂團理事會主席賴顯榮。
香港中樂團自2005年開始研發出第一代環保高胡,多年來揚威世界各地,更於2012年獲國家頒發「第四屆文化部創新獎」。環保胡琴系列以可分解的PET聚酯纖維取代傳統蟒蛇皮,確保樂器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保持穩定的音色與演奏性能。作為全球唯一全面採用自行研發樂器的樂團,香港中樂團一直使用環保胡琴演奏,不但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無懼地域氣候挑戰,持續將中樂之美帶上國際舞台。

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官方認證人鍾善恒宣佈世界紀錄刷新成功,並頒發獎狀予香港中樂團理事會主席賴顯榮律師及「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嘉賓獎狀」予謝詠誼女士。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及終身指揮閻惠昌教授表示:「作為香港的文化大使,樂團經常走訪世界各地。然而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尤其溫濕變化,對傳統樂器構成極大挑戰,影響演出穩定性。要推動中樂走向世界,必須有穩定而優秀的樂器作為支撐。因此,我們以環保與藝術並重為目標,改良傳統材料,並以科學數據為基礎重新設計共鳴箱結構,從聲音表現與演奏性能兩方面提升樂器質素,讓中樂與時並進,邁向更寬廣的未來。」
彭修文作品專場音樂會 好評如潮
彭修文是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的奠基人之一,畢生致力於民族管弦樂的創作、改編及指揮工作,曾創作及改編超過四百首作品,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香港中樂團在藝術總監及終身指揮閻惠昌的指揮下,於音樂會上演奏彭修文改編的《圖畫展覽會》及《春江花月夜》,以及壓軸之作幻想曲《秦.兵馬俑》,樂團曾於多個世界級音樂殿堂包括阿姆斯特丹音樂廳、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等著名音樂殿堂演出此曲,獲海外內樂迷讚譽,印證彭修文作品的跨文化吸引力。

香港中樂團研發環保胡琴演奏,並於早前的音樂會上刷新可持續發展紀錄
是次音樂會更獲香港董事慈善基金會贊助邀請一眾青年制服團隊參與,一同刷新可持續發展世界紀錄,並透過音樂認識中國文化,參與制服團體包括海關Customs Yes、入境事務處的青少年領袖團、懲教署的更生先鋒及懲Teen羽Teen、警務署少年警訊、香港女童軍等。

現場設環保胡琴展區,向公眾介紹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