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把參加者分三組:一組用ChatGPT寫作,一組用搜尋引擎,一組完全不用外在工具。結果顯示,完全依賴ChatGPT的人,他們腦電波中與記憶和創造力相關的theta及alpha波顯著減弱。更重要的是,這組人即使之後改回自己寫作,腦袋活躍度也未能即時回復。另一個MIT研究,亦有相似發現:過度依賴AI的年輕客服員,判斷力明顯不如資深員工。
其實,人腦有高度可塑性,常用的腦區愈用愈強,少用則退化。例如,資深的士司機因以往須經常記路,負責空間記憶的腦區會特別發達;但長期靠GPS導航的人,空間記憶力會漸漸變差。腦袋如同身體肌肉,「唔用就廢」(Use it or lose it)。
MIT研究的數據進一步指出,全由自己寫作那組人,大腦多個網絡互動加強,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提升,結果增強了腦袋的管控能力和創造力。反之,全依賴AI寫作的人,神經連接下降,創意聯想減少,腦力退化,腦袋這一副引擎「生銹」了。
研究團隊警告,習慣依賴AI,等同讓深度思考的神經路徑退化,好像長期唔運動,肌肉會萎縮。
AI普及,是大勢所趨,冇得唔用,但如何善用AI而不令腦袋退化呢?筆者有三個建議:
- 先思考,後參考:寫報告時,宜先自訂大綱,再用AI做資料參考和修正,別讓思考全交給AI;
- AI只是助手,不是代寫:用AI查核、輔助,而不是完全照搬它的答案;
- 手寫筆記:盡量堅持用手寫,激活語言及記憶相關腦區。
MIT的研究提醒我們,AI雖可提升效率,但若讓AI取代了自己思考,腦袋就會退化。明智的做法是把AI當成處理繁瑣事務的幫手,把省下的腦力、時間,用來做只有人腦才做得到的創意和判斷。
所以,大家請記住:AI雖可節省時間,但過度依賴會令腦袋變鈍、退化。AI只是助手,我們的腦袋才是真正「老闆」。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