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人員如何協助選擇性緘默症學童在校內開口說話?9歲的小澄——勇敢說話的第一步
小澄是一位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女生,平日在家中能和父母流利對話,也會和鄰居朋友小聲聊天,但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學校從未在老師或同學面前開口說話。即使想上廁所、回答點名,也只用眼神或點頭表達。老師以為她「很害羞」,但家長逐漸察覺問題比想像中嚴重,最終在小二時確診為選擇性緘默症,並開始接受選擇性緘默症的行為治療介入。
行動改變介入的大方向
治療師與學校合作,為她設計了一個以減少焦慮、建立說話安全感、逐步擴展語言對象為目標的行動計劃。並非強迫說話,而是運用「語言暴露」的方式,在不造成壓力的情境中讓她逐步建立自信。
圖書館「傳話小任務」
在一次圖書課前,老師預先安排了她最熟悉的一位圖書館助理老師,並將任務包裝為「小澄今天的秘密任務」,讓她帶著借書卡主動走向圖書館助理,輕聲說出:「我想借書。」助理老師已事前練習過「不催促、不追問」的回應方式,只微笑點頭並接過卡片。小澄當天雖然說得極小聲,但在完成任務後露出滿足笑容,回家後更主動跟媽媽提起這件事。這種低壓力、可預期、可準備的情境,是行為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與小組同學玩傳話遊戲
經過幾周的練習後,小澄開始願意用耳語的方式與座位旁的同學互動。老師安排她參與一個「傳聲筒」遊戲,由小澄對隔壁的同學說出答案,傳給下一位。這是一個不需抬頭、不被注視、仍然能開口的好機會。透過這個遊戲,小澄逐步從耳語、低語,練習到正常音量說話,而且因為是在遊戲情境中,她的焦慮顯著下降。
很重要的事
選擇性緘默症的介入不是催促說話,而是創造安全、可預測的小挑戰,讓孩子一步步建立與人互動的勇氣。學校老師的配合、對環境的調整、與治療師同步的目標設計,都是幫助孩子「由沉默走向溝通」的關鍵。
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導師、選擇性緘默症治療師Ms Wincy
www.hkca.care
香港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