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生水滋
當我們判定一個疾病是否嚴重,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從病人的整體狀態或者是患處當時的外觀。但是,某些患處的皮膚反應,雖然外觀看起來令人不太舒服,但是未必代表病情嚴重,只是代表我們需要針對根本的原因處理,便可以解決問題。其中一種就是我們聽長輩說的「水滋」或是「粒粒」。
水滋其實沒有特別的定義,大概就是指皮膚長出一些細小的水泡,直徑可能只是半毫米至1毫米的大小。如果沒有好好處理的話,水滋的數目會增加並向外擴散,用廣東話的俗語就是「惹開」。所以,遇到這情況,一般人會希望醫生馬上給予抗生素或者其他藥物殺菌,否則擔心情況會蔓延,但這並非事實的全部。
水滋其實是皮膚受到不斷摩擦之後長出來的小水泡,所以當中並沒有牽涉到細菌或過濾性病毒等的感染現象,而好肯定大部分的情況是牽涉到病人因為痕癢不斷摩擦患處而產生。摩擦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感覺到痕癢,有時候是心理作用而出現的摩擦,又或者是衣服在某部分不停摩擦所致。
故此,一般醫生要根據情況使用一些消炎止痕的藥膏,配以保濕乳霜。有時候,可以再配合抗組織胺口服藥物,減少痕癢和整體的敏感反應,這也是很重要的。至於是否需要用一些特別的抗生素去治療,一般要留給醫生作臨場的判斷。但基於我們上面所提及,細菌感染並不是導致水滋產生的原因,最多也只是令到情況更加難復原。所以,父母也不需要一定要求或完全拒絕這一類藥物的使用,讓醫生判斷為最後的步驟。
作者為兒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