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病人一句「可以快啲嗎?」說起。
在香港的牙科診症室裡,不少病人在得知要拔掉壞牙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醫生,我今日拔牙,今日就植返隻牙得唔得?」
這個問題,其實指向一種技術——拔牙即植(亦稱「即時植牙」、「拔牙當日植牙」)。
為了讓所有讀者(包括小朋友)都易明,不妨用一個生活化比喻:想像你屋企門口有一塊地基,上面原本有一間舊屋(壞牙)。有一日舊屋殘到要拆(拔牙),你有兩個選擇——
- 方案 A:即日拆屋 + 立刻起新屋(拔牙即植);
- 方案 B:先等地基休整、穩固,再起新屋(傳統延遲植牙)。
兩個方法最終都是起回一間新屋(植牙),但步驟、時間、風險與條件並不相同。
甚麼是拔牙即植?和傳統植牙有何不同?
拔牙即植是指在拔牙的同一天,立即把人工牙根(植體)植入牙槽骨內。
而傳統植牙則通常會等拔牙後 2至6 個月,讓牙槽骨和牙肉完全癒合後才進行植體植入。
主要差異:
- 時間:拔牙即植可減少一次手術,縮短療程時間。
- 外觀:在條件適合時,有助保留牙肉及骨形態,減少外觀變化。
- 條件:對牙骨條件、口腔健康及全身狀況要求更高。
為甚麼香港病人會對拔牙即植感興趣?
- 節省時間:工作日程緊湊,不想多次請假看牙。
- 外觀考慮:希望減少缺牙期,避免社交尷尬。
- 心理負擔:一次完成拔牙與植體手術,減少等待焦慮。
然而,拔牙即植在香港並非普及,原因包括:
- 不少患者骨質條件不足(例如長期牙周病導致骨流失)。
- 需要具備相關經驗及設備的醫生與診所。
- 在某些情況下,分階段手術反而更安全。
拔牙即植的專業評估門檻
1. 骨質與骨量
- 骨質好壞(密度、硬度)直接影響植體初期穩定性。
- 骨量不足時,需配合骨粉或骨移植,否則成功率下降。
2. 牙周及軟組織健康
- 拔牙原因若是嚴重牙周病,必須先控制感染。
- 牙肉厚度不足,會影響外觀及長期穩定。
3. 牙位與咬合力
- 門牙區咬力較小,即植相對容易。
- 後牙承受咬合力大,初期穩定要求更高。
4. 全身健康因素
- 糖尿病、服用抗凝血藥物、骨質疏鬆治療史等需特別評估。
- 吸煙會影響傷口癒合及骨整合。
拔牙即植的限制與風險
- 感染風險:拔牙創口若有感染,植體穩定性受影響。
- 骨整合失敗:初期穩定不足或術後護理不當,可能導致失敗。
- 臨時牙冠限制:雖可即日裝臨時牙冠,但一般僅作美觀用途,不能即刻咬硬物。
- 技術難度高:對醫生臨床經驗、判斷力與手術器材要求極高。
為甚麼不是人人都適合拔牙即植?
拔牙即植並非「快就一定好」,若條件不符,反而增加後續補救難度。
常見不適合情況包括:
- 骨缺損嚴重→先重建骨基礎更穩妥。
- 感染未控→植體早期失敗風險高。
- 多重全身病→術後併發症風險增加。
因此,拔牙即植應該建立在詳細檢查與科學評估基礎上,而非單純追求速度。
Q&A:香港病人最常問的拔牙即植問題
Q1:拔牙即植會唔會好痛?
A:手術全程會用局部麻醉,術後或有輕微腫脹與不適,但大多可透過止痛藥控制。即植與傳統植牙在術後感受上差異不大。
Q2:做完即植,幾時可以正常咬嘢?
A:雖然當日可安裝臨時牙冠,但通常要等 3至6 個月骨與植體完全融合後,才可安裝正式牙冠並承受正常咬力。
Q3:即植的成功率有幾高?
A:在條件合適、操作正確的情況下,即植成功率可接近傳統植牙。但若條件不符,失敗風險會明顯上升。
Q4:香港為什麼不是所有診所都做拔牙即植?
A:因為需要額外的臨床經驗、即時手術計劃能力及配套設備,而且必須嚴選適應症。對於條件不符的病人,即植並不是最佳方案。
總結
拔牙即植對於符合條件的病人來說,確實能節省療程時間、減少手術次數,並獲得更快的外觀過渡效果。但它不是人人適合,必須由經驗豐富的牙醫在嚴格評估後決定。
如果你正在考慮拔牙即植,請先讓牙醫進行全面檢查,評估骨質、牙周健康與全身狀況,再按專業建議選擇最安全、最長遠穩定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