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殯葬(資料圖片)
猶記得從前在醫院工作,臨床護理知識的實踐訓練很重要;面對病人的生死又是另一種學習,在香港,究竟如何做到「好死」?較早前,香港防癌會為醫護同業舉辦一場「生死教育之旅」,我亦有幸參與其中,與數十位醫護同業一同參觀大眾鮮有接觸,卻是生命之旅「終站」的必經之地,從而了解晚期病人於臨終的需要。
晚期病人面對臨終,除了需要家人和照顧者的支持,醫護以至整個社會的支援和諒解也非常重要。香港防癌會每年一度舉辦的「綜合腫瘤課程」,不單涵蓋各種癌症種類、治療以及護理知識,更額外安排一場關於「生死教育」的導賞團,特別安排學員前往上環的長生店參觀;及位於鑽石山的墳場、火葬場/骨灰紀念花園,旨在啟發學員多思考生死歷程。
旅遊巴緩緩開出,我雖作為隨團工作人員已掌握行程細節,但內心仍充滿好奇,同時亦要保持莊重的態度學習。帶團的註冊社工以「殯」和「葬」二字開始旅程的導賞,深入淺出的探討本港殯儀文化近年的轉變、現時本港下葬選項,以及葬地供求現況。隊伍先出發到鑽石山參觀火葬場、墳場以及響應綠色殯葬而生的骨灰紀念花園。其中,我對於骨灰紀念花園最感興趣,看著社工展示撒灰器的使用方法,一邊解說綠色殯葬的優點,以及注意事項,讓我了解更多。隊伍隨後到上環的長生店,聽著職員講解各式各樣的壽衣款、中式及西式的棺木的分別,令我也感到選擇繁多,更應預早規劃病人,甚至是好好計劃自己的身後事。
參觀完成後,我留意到大家都在靜思,氣氛多了一重平和,或許大家也深刻地感受到規劃臨終安排的重要性。香港防癌會的「綜合腫瘤課程」有逾40年培訓前線醫護的經驗,每一次我們都期望課程可以讓參加的醫護業界啟發更多,與患者同行。
作者為香港防癌會助理教育經理歐陽民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