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踝扭傷
腳踝扭傷,俗稱「拗柴」大概是最常見的筋骨外傷。若未傷及骨頭,大部分個案都可以在短期內消腫、減痛和復原,回復日常生活,甚至重新投入運動。但腫消痛減,是否就代表完全痊癒呢?
大多數腳踝扭傷都是當腳掌向內拗時發生,其中最容易受傷的是前距腓韌帶(ATFL)。若傷勢輕微,可能僅涉及韌帶拉傷,休息後腫脹會逐漸消退,踩地也不成問題。但如撞擊力量過大和身體有舊傷,會令到腳掌和腳踝關節出現「微脫位」。這脫位不同於「甩骹」,一般而言關節在消腫後通常不會影響日常活動;然而,如有脫位問題,扭傷後往往難以傷腳全力踩地,水腫情況也難以消去。如未有妥善處理,身體會以其他部位代償,如足弓崩塌和盆骨旋轉,這雖然會令腳踝痛楚減少,但會使下肢受力不均,長遠導致其他問題和疼痛,甚至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即是所謂的「拗開有條路」。
要知道自己扭傷後有否出現「微脫位」,可以嘗試放正腳掌朝前,蹲下至極限,看看腳踝有沒有痠痛感,或是按常見的脫位骨頭,分別是在腳踝位置、內腳眼下的「距骨」;和在第五腳趾尾端的「骰骨」。如有脫位,按下這個骨頭應該會有痠痛感。
要解決此問題,可使用手法治療,將腳踝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活動,或是做針灸刺激筋膜回正。有效的治療可以使腳踝回復原先的活動度,使受力回正。
本會為有腳踝扭傷問題的人士提供物理治療評估及運動建議。詳情請查看YMCA腳踝扭傷物理及運動治療評估或致電 2895 4200(尖沙咀基佑)或2743 1702(油麻地九龍會所)查詢。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林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