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再有連鎖食肆結業,不禁令一眾打工仔擔憂,自己會否成為在逆巿下飯碗不保的下一位。但只要我們相信,「執10間、開返16間」的官方數字千真萬確,如今大眾反而應該關注,如何在即將開張的16間餐廳中,挑選健康的餐飲,從而減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正如一樣米養百樣人,各行業養活本港700萬人,在人體腸道內,也寄養着數萬億微生物。它們被統稱為腸道菌群,在人體消化、免疫、神經和內分泌等系統內,扮演著關鍵角色。近年醫學研究,更提出「腸道—關節軸」(Gut—Joint Axis)的理論,指出腸道健康與關節健康,兩者有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因飲食和生活習慣而失衡,益菌減少而壞菌增加,便會導致關節炎症,包括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脊柱關節炎。
健康的腸道菌群,能夠維持免疫平衡,產生具抗炎作用的代謝物:短鏈脂肪酸。但菌群失衡會引致腸道通透性增加(腸漏症),使細菌毒素脂多醣進入血液,激活免疫反應,製造促炎細胞因子,引發可攻擊關節的全身性炎症。加上一些腸道細菌的結構,與關節組織相似,或會激發自身免疫反應,使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引致慢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以往一直被認為是勞損性疾病,但近年研究卻證實慢性炎症對關節軟骨的破壞。當腸道菌群失衡,血液中來自腸道細菌的脂多醣水平便會上升,其水平更與退化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成正比。原來都巿人慣常的高糖高脂飲食,會促使腸道菌群失衡惡化,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幕後推手」。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他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某些壞細菌水平也偏高,可觸發自身抗體攻擊關節。有研究亦發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滑膜液中,殘留着腸道細箘的基因,成為「腸道—關節軸」理論的佐證。
要改善腸道菌群失衡,從而預防慢性關節炎,我們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便可輕易實現。飲食方面,除了少糖和少油外,含豐富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全穀物和豆類等,都有不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益生元,能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運動方面,低強度的帶氧運動,可改善腸道菌群多樣性,讓益菌製造更多短鏈脂肪酸來抗炎。至於是否需要補充益生菌,由於它在少數人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建議在服食前先尋求醫護人員意見。
You are what you eat!當食肆期待食客快些「返嚟食」的同時,科學研究卻證實除了「三高」外,連關節炎都可以是「食返嚟」!那麼,大家還應否對那些很美味,但絕對不健康的食物「食過返尋味」?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