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9-12 04:29:48
日報

虛擬診所 拯救公營醫療(下)

分享:
虛擬診所 拯救公營醫療(下)

虛擬診所 拯救公營醫療(下)

上期提到,醫護人員如何為病人和繃緊的醫療系統再多作一分貢獻。

以眼科為例,慢性青光眼佔據了早上門診大概三分之一的病人,當中大部分屬於病情穩定。要判斷青光眼是否穩定,我們會利用視野檢查和視神經厚度測試。這些檢查一般都由受過相關訓練的診所助理負責執行。

在海外的某幾間龍頭眼科醫院,早在疫情期間開設了一些虛擬診所,情況有點像美國又或者中國內的無人超市。病人只須定期回來接受上述兩項檢查,加上診所助理量度眼壓之後,便可以直接回家。醫生會在完成診症或手術後,一次性大批量地檢視病人的報告,便能確認病情是否穩定。醫生隨後透過電話或者網上視像會議,通知病人檢查結果。假若情況穩定,便會處方和上次一樣的藥物。但如果數據有惡化之嫌,則可請病人回來討論是否加藥抑或進行手術。

adblk5

如今人工智能逐漸普及,類似的AI篩選已經開始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自動數據分析。至於病人方面,研究報告亦指出他們對這種遠程醫療流程抱正面評價,比起要乖乖坐著幾小時等見醫生,病人能夠快捷地完成檢查,然後等待一個雙方都合適的時間再去討論病情,無疑增加了時間彈性。而正因為減少了診所較為穩定的病人,醫生護士能騰出較多的時間去處理病情惡化、嚴重,或新轉介過來的病人。

但是和人一樣,一套制度都有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制度在別的國家成功,並不代表會在我們的土地落地生根。想避免東施效顰,決策者少不了要聆聽醫護人員以及病人的想法。那麼作為市民的你,又會否支持這種新式的診症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