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美國醫學院的學生在4年課程中平均只接受19小時的營養學教育。
我不是營養學專家,我的師公史德拉(George Stigler)卻在80年前發表過一篇營養學經典文章《The Cost of Subsistence》,首次嘗試以經濟學的方法,解決如何以最低成本滿足人類基本營養需求。在研究院幾年,我花了超過19小時學習這個的「飲食問題」,經驗比一般美國醫學院的學生還要豐富。奇怪,不少港人誤以為醫生必定同時又是營養學專家。早前網台《會八十》便訪問了一位叫鄒重璂的註冊醫生,這位醫生振振有詞:「食物金字塔在美國推出的時候,是由美國農業部推出的。為甚麼不是衛生部呢?不是FDA呢?不是CDC呢?這與任何醫學無關,是農業部的,就是因為食物金字塔的製作過程,其實是商業考慮遠多於醫學考慮,而製作那個金字塔的所謂專家,其實當然不是專家,都不是醫生來的。」
原來,這位鄒醫生以為醫生就是營養學專家。然而,在同一節目鄒醫生又說他們主流醫學給的飲食意見可能有些問題。究竟,營養學問題應請教醫生?還是請教別人,因為主流醫學的飲食意見有問題?本地醫生未必清楚,對美國衛生政策有點研究的朋友卻知道,美國的飲食指引,一向由農業部和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共同制訂。至於美國在1992年才推出的食物金字塔,更是1974年瑞典最早發明並採用的。九十年代美國農業部的商業考慮,解釋不到不同年代全球飲食指引的高度相似。醫生不是專家,幾年前一篇名為《Nutrition Education in Medical School, Residency Training, and Practice》的文章已承認:
Beginning with medical school, the time devoted to nutrition is limited, with an average of 19 total hours over 4 years, and is focused largely on biochemistry and vitamin deficiency states. … Following medical school, nutrition education during the 3 or more years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s minimal or, more typically, absent.
從來,醫生一般都不是營養學專家。《會八十》的「白板醫學」請鄒重璂醫生教營養學,亦是因為節目製作過程中商業考慮遠多於營養學考慮吧。為甚麼鄒醫生的飲食意見,最近被一些營養學專家批評得體無完膚?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