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金字塔被取代之謎
哈佛大學糖尿病中心的臨床報告及教育部總監回顧美國膳食指引的歷史:1980年首次發布,聚焦增加澱粉和纖維、減少脂肪等營養素;1992年引入「食物金字塔」;2011年轉為「我的碟子」(MyPlate),強調健康飲食模式;2015年最新指引更注重食物模式而非單一營養素,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豆類、堅果、瘦肉和油脂,限制添加糖(<10%)、飽和脂肪(<10%)和鈉(<2,300mg)。
今時今日,假如你喜愛的網上KOL還在批評美國食物金字塔怎樣怎樣,我幾肯定他的資訊來源最多只是二手三手,而他不但沒有留意美國膳食指引的演變,更沒有調查普遍美國人究竟有否按照膳食指引進食。網台《會八十》在節目「白板醫學」訪問醫生討論醫學,一般是正正常常的,唯獨訪問鄒重璂醫生討論營養學,卻超出了一般本地醫生的專業範圍。鄒醫生的言論,引來不少網上懂營養學的人士反駁,例如鹽吃多少都可以、纖維吃太多會便秘等,愈錯愈有流量,網台亦將錯就錯吧。說過了,美國的食物金字塔早已在2011年被取代,美國的膳食指引在過去幾十年亦有定期更新。吃過量澱粉不健康?我當然同意,原因是吃過量澱粉、脂肪或蛋白質都是不健康的,關鍵問題是「過量」。幾年前,一篇名為《From Pyramids to Plates to Patterns: Perspectives on Meal Planning》便回顧了美國膳食指引的歷史:
As we have journeyed from Pyramids to Plates to Patterns in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remember the most important “P” is for People with diabetes. Build meal plans around what they eat, what they are willing to eat, and what changes they are ready to make, while keeping them aimed toward high-quality, nutrient-dense foods.
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建議,其實是以人為本,目標是高質而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還有:「吃食物。不要太多。主要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