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鯁喉可致命 7大高危族尤其要小心
我們俗語的「哽親」即是鯁喉,是指食物或其他異物阻塞了氣管或咽喉的危急情況,是急症室常見的求醫原因,皆因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且亦多會引發吸入性肺炎,若不及時救治均可致命。此外,華人地區的鯁喉病例中,鯁魚骨尤其普遍,一旦被銳利的魚骨卡住插入食道的組織,若嚴重時出現發炎、化膿等併發症亦可對生命構成威脅。
正常情況下進食時,食物被咀嚼後,舌頭就會向上提起,並將食物推往咽頭(即是食道和氣管的交界),同時位於舌頭後方的會厭軟骨,會因吞嚥反射而垂低遮掩氣管入口,防止食物誤入氣管,讓食物可經食道推落到胃部進行消化。
當因吞嚥困難又或邊進食邊說話而分心,就可能令會厭軟骨來不及放下來掩蓋氣管入口,以致食物容易溜入氣管,一旦食物太大阻塞呼吸道,造成鯁喉(choking),就會使身體無法獲得氧氣,造成缺氧。若呼吸道遭完全阻塞,在數分鐘內腦部便會因缺氧而受損,或甚導致死亡。
此外鯁喉時,誤墜氣管(或俗稱「落錯格」)的食物或其他異物(例如食物的汁液或碎屑、胃酸、細菌或病毒等)就算強烈嗆咳也排不出來,並且被吸入肺部,由於食物或異物本身或混了口腔細菌,於是在肺部積存下來時,就會引起感染和發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嚴重時可併發肺膿腫,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而致死亡。
臨床上,某些人的鯁喉風險比一般健康人士高,常見的七個高危類別包括:
- 幼兒:因為他們氣管及喉嚨較成人窄,而且咬碎、咀嚼及吞嚥能力未成熟;
- 長者:因為喉部和吞嚥相關神經、肌肉退化,或牙齒脫落、口水分泌不足致口腔乾燥,以致咀嚼吞嚥功能大幅下降;
- 智力障礙人士;
- 因中風、柏金遜症等疾病而令神經系統受損的人士;
- 曾做過咽喉部手術或鼻咽癌電療的人士;
- 服用酒精飲品、部份抗精神病藥(影響吞嚥能力)、壓抑腦神經系統藥物如鎮靜藥、抗腦癎藥等人士;
- 習慣急速飲食人士,尤其吞食過快或大口吞咽時發生鯁喉。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醫生